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
一、名词解释
1、
母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
“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也被称作“第
一语言”。
2、
目标语:
“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
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
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
目的语都是汉语。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
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
第二语言:
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习
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
为外语。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
言而言的。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
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
第二语言习得:
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
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
中介语: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
年提出来的。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
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
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
偏误:
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
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
偏误分析:
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对学生学
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
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
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9、
语言变异:
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学习者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目的语中一种形
式表达的意义和功能。
10、
文化适应:
Brown (1980a)“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对
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
Shumann认为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与他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适应被看作
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
11、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Krashen(198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
水平,用i+1来表示。(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3190333a220070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