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角下的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探索及实践

共生视角下的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探索及实践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

KE CHENG YU JIAO XUE

共生视角下的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

产教融合探索及实践

蒙 涓

(广西师范大学 漓江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541006)

摘要:

文章以共生理论为视角,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该理论应用到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中,以此构

建共生视角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进一步探讨产业界与学界互惠一体化共生,为产教深度融合发

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产教融合;共生理论;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型高校

一、问题的提出

产教融合作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一直以来,国

内外学者们在产教融合的研究上,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

国内学者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融合与合作模式研究(徐

国庆,2011;王丹中,2014)、机制体制构建(宋向东等,

2017;王志年,2015;毛文学,2015)、政策法规制定(罗

汝珍,2016),以及产教融合内涵延伸及拓展方面(杜

俊文,2016;邹德军,2016)。国外在产教融合开展上

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诸如:德国双元制、美国CBE合

作教育模式、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等,均值得应用型大

学借鉴。上述研究为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也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旅游管理类专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心和典型。面对

产业升级,还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本文以共生理论

为视角,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该理论应用到旅游管理

类专业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中,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更

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参考。

二、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协同育

人共生机理

(一)共生理论阐述

“共生”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该概念强调

生物系统的和谐共生、利益共存。随着人类社会迈入“多

元共生”时代,“共生”概念也拓展到社会科学范畴,

互利、互补、和谐、合作成为共生理论的核心。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奠定了

共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路径,形成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

1.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中基本的能量产生、交换单位,

也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础。共生单元在重新配置内部之

间各资源要素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进化,最终

达到共生单元的功能和结构的优化,实现共赢

[1]

2.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间能量、信息、

资源等的交换机制。不仅反映出共生单元间相互依存、

融合发展的共生形式,也体现其共生的程度和质量

[2]

共生模式在行为方式上包含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

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其中,最为

理想的行为模式是对称互惠共生,通过强调利益共享,

义务共担,寻求单元主体的互惠共赢。

3.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影响共生单元存在、共生单元间互动的

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

[3]

。对

共生模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同共生环境不仅对共

生单元个体产生影响,也制约着共生模式的类型、共生

关系的质量等。

在共生系统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

式是关键,共生环境则是重要的外部条件

[4]

(二)共生理论在产教融合中的适应性

深化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由于产教融合主体间在利益和目标上存在某种耦合,主

体之间能形成共生。也因此,共生理论近年来逐渐应用

在产教融合中。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共生单元主体,包

括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是产生、形成产教

融合共同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其中,产业界与学界具有

强大的渗透性和包容性,两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科技服务等方面具有共生的重叠性,成为产教融合发展

中的核心共生单元,也为产业界和学界创造了合作的社

会基础。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校,是持续培育旅

游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科研创新的

主体。通过产教融合,不但能向市场提供符合需要的人才,

还能获得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将知识向现实生产力

转换;企业则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判断,依靠相对充足的

资金、完善设备及场地,通过帮助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

加速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此

外,政府作为产教融合规则的制定者、支持者,为高校、

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并致力于通过产教融合,推

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是沟通校、

企、政之间的桥梁,并通过与企业、高校的合作,获得

充足的资源,推动行业及人才的发展。

共生模式作为共生单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

合的形式,反映着各主体间技术、信息、知识、劳动力、

资金的生成关系,也体现了作用的强度。在产教融合共

生体系中,共生单元主体虽目标不一致,但利益耦合。

共生主体以某种分工协作的互动形式作为共生模式,依

41

2021年9期

托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建立适合实际需求的产教

融合共生模式。

共生环境则是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产教融合因

素的综合要素。相对于共生主体和共生模式,共生环境

具有波动和不确定性。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

都会对产教融合带来影响。稳定的共生环境,是推动产

教融合、协同育人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共生视角下的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

合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当前,产教融合迎来了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产业界

和学界整体推进的重要机遇期。旅游业,作为应用性极

强的行业,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地方高校旅游

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实现协同育人。基于共生视角,打

造多元单元主体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效

促进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应用型高校旅

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最终激活产

教融合动力,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

(二)共生单元形成资源优势、目标及利益互补

共生单元由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相关机

构等多元主体构成,是产教融合的利益相关者。高校要

考虑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对人

才需求;政府则会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

共生单元都有共同的指向:人才培养。因此,在有关政

策支持下,高校、企业、行业协会间要加大合作力度,

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的办学和发展中来,以市场的需求

和发展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促进与院校之间的产教

融合。

(三)为共生单元间的良好互动,打造稳定共生

环境

产教融合的发展,依赖于稳定共生环境,需要依靠

多方面共同努力来营造。高校作为学界的基本单元,是

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交换,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通过建立更多维、开放、

连接、融合的共生体系,加快各共生单元主体之间公平

竞争的价值体制,促进多元治理,实现各单元主体发展

与多样社会需求满足的耦合,进而实现各主体间与所处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价值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产教

融合向更高维度价值的跃迁。

(四)形成彼此交融、互为因果、高度互补的共生

模式

由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众多单元主体共

同参与并构成的动态网络结构系统,应形成健康的产教

融合生态链。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间彼此有机

42

联系、深度融合并相互作用。多要素共生、融合、协同

是其基本特征。共生模式体现了彼此交融、互为因果、

高度互补,表现为各类要素间形成互嵌关系格局。在产

教融合共生模式上,应积极构建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融合、专业标准与职业要求融合、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

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教育机制与产业机制

融合的体系。根据“五个对接”要求,创新互惠共生行

为模式,大力推动校企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基地共用

的育人模式,强化共生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构建产教

融合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产教融合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当

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值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旅游管理类

专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全方位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旅游

新业态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旅游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多方位的高质量

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蒙涓(1982-),女,硕士,广西师范

大学漓江学院商贸与法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

经济及文化产业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校级

教改项目“‘深化’与‘突破’:旅游管理类产教融合

命运共同体研究与实践”;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

究中心项目“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研

究”专项项目“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共

同体构筑:逻辑与实践路径”(LJGD202010);广西

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重点课题“大健康背景下广西康

养旅游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9JGZ166)。

参考文献

[1]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

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01):104-

109.

[2]李建攀.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产教融合的模式探

析——以J高职学院与S高新园合作为例[J].教育科学论

坛,2019(10):14-19.

[3]张健华,余建辉,洪元程.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

旅游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11(01):58-61.

[4]汤正华,谢金楼.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

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5):123-128.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3141947a219111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