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2024年4月5日发(作者:)

土壤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土壤soil: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

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圈pedospere: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

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称为土壤圈

3.农业生态系统: 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

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4.农业 :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

为农业.

5.大气圈aerosphere :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

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转化为宇宙空间。

6.生物圈 (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

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7.岩石圈 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8.土壤学soil science: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

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9.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10.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

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1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地核(Core):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地核又分

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13.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

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14.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

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质营力。

第二章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过程

1. 土粒密度soil particle density :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土粒质量。

2.土壤容重 soil bulk density: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量。

3.土壤孔隙度(孔度)soil porosity: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各种大小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

4.孔隙比pore space ratio :孔隙体积/土粒体积

5.质量含水量mass water content: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重量含水量

6.干土:指在105度条件下烘干24小时的土壤

7.容积含水量volumetric water content即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

8.土壤颗粒soil particle:是指在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及土壤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碎屑物

质,它是构成土壤固相的基本组成。

9.单粒single particle :在土壤固相中单个存在的矿质土粒。

10.复粒:compound particle:是指在土壤固相中由多个单粒相互聚集在一起的的矿质土粒。

11.当量粒径equivalent diameter :一般与某粒级土壤颗粒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代表

土壤颗粒的大小,故称为当量粒径

12.石砾cobble、gravel: 大于2mm的土粒。

13.沙粒sand

14.粉粒silt

15.粘粒clay

16.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

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7.次生矿物secondar mineral: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形成的新矿物。

18.土壤质地soil texture: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

19.蒙金土:土壤上层的质地以砂质为主,透水通气良好,可以迅速的接纳较大的降水量,防

止地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下层质地偏粘,起保水托肥作用,减少养分下渗流失,又有回

润水分的能力。这种质地剖面即发育小苗又发育老苗,对土壤水,肥,气,热状况调节较好,

适宜于作物生长,群众称之为“蒙金土”。

20.土壤机械组成mechanical composition :土壤的不同级别颗粒的含量分布。

21.土壤结构 soil structure :土壤颗粒通过不同的堆积方式相互粘结而成土壤结构。

22.土壤结构体 soil structure types:土壤在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的作用下,

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

23.土壤结构性soil structure properties :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

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24.团粒结构grunular structure:是指在腐殖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近似球形较疏松

多孔的小土团。

25.微团粒microaggregate :是直径小于0.25mm的土壤团聚体

26.水稳性团聚体water stable aggregate: 是指土壤结构体经水浸后不立即散开,保持土

壤结构体形态不破碎。

27.分散系数dispersive coefficient:为微团聚体分析中的黏粒含量与颗粒分析中的黏粒

含量的百分比。

28.结构系数structure coefficient: 颗粒分析中的黏粒含量减去微团聚体分析中黏粒含

量然后与颗粒分析中黏粒含量的百分比。

29.力稳定性团聚体mechanical stable aggregate: 指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不致受到完全破

坏。

30.生物稳定性团聚体biologic stable aggregate:是指结构体抗拒生物对有机物质分解使

土壤结构破坏的能力。

31.当量孔径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单位为毫米。

32.非活性孔隙noneffective pore:当量孔径< 0.002 mm的孔隙,根毛和微生物不能进入

此孔隙。

33.毛管孔隙capillary pore:当量孔径为0.06~0.002 mm的孔隙, 植物细根、原生动物和

真菌不能进入毛管孔隙中,但根毛和细菌可在其中生活。

34.通气孔隙airfilled pore:当量孔径> 0.06 mm的孔隙, 其中> 0.2 mm的粗孔植物的细

根可伸入其中;0.2∽0.06 mm的中孔是原生动物、真菌和根毛的栖身地。

35.重量含水量mass water content: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为质量含

水量。

36.容积含水量volumetric water content: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

37.田间持水量filed capacity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

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38.凋萎系数(萎蔫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当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

系数(凋萎系数)。

39.吸湿水hygroscopic water/moisture: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40.吸湿系数hygroscopic coefficient:

41.膜状水film water: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

42.最大分子持水量maximum molecular moisture-holding capcity:膜状水的最大量,叫

最大分子持水量。(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43毛管水capillary water: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包括毛管悬着水

和毛管上升水。

44.毛管悬着水capillary suspending water: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

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

管悬着水。

45.毛管水断裂量: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较粗毛管中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出现断

裂,蒸发速率明显降低,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水断裂量。

46.毛管上升水capillary supporting water:在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地下水借助

毛管作用而上升吸持保存在毛管中的水分。

47.毛管持水量capillary water holding capacity:土壤中毛管上升水的最大量称为毛管

持水量。它是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上升水的总和。

48.最大吸湿量: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98%)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

49.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土壤水在各种力(土粒的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

压力等)的作用下,其自由能与相同条件下自由纯水的自由能的差值,称土水势。

50.基质势matrix potential 由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势

51.渗透势osmotioc potential 由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土水势的变化,也成溶质势。

52.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 所有孔隙都充满水的土壤成为饱和土壤,在土壤水饱和的

情况下,土壤中的孔隙都充满水,并连续成水柱,土壤水由于受静水压力而产生的土水势变

化。

53.重力势gravitaional potential是指由重力作用而引起的土水势变化。

54. PF

55.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soil water characterisitic curve 指土壤水分含量

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对同一土样并不是固定的单一曲线。它与测定时土壤处于吸水过程(如渗

透过程)或脱水过程(蒸发过程)有关。从饱和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水吸力,使土壤含水量

逐渐减少所得的曲线,叫脱水曲线。由干燥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土壤水吸力逐

渐减小所得的曲线,叫吸水曲线。脱水曲线和吸水曲线是不重合的。同一吸力值可有一个以

上的含水量值,说明土壤吸力值与含水量之间并非单值函数,这种现象称滞后现象

hysteresis。

56.土壤入渗(soil water infiltration): 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垂直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

但也不排斥如沟灌中水分沿侧向甚至向上进入土壤的过程。

57.土壤水的再分布 (soil water redistribution) :土壤水入渗过程结束后,水在重力

和吸力梯度影响下在土壤中向下移动重新分布的过程。

58.潜在蒸发强度 (Soil potential evaporation) :当土壤供水充分时,由大气蒸发能力

决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称为潜在蒸发强度。

59.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由水势引起水

由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

60.土壤有效水(available soil water):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在田间持水量(1-2万

帕)到永久萎蔫系数(150万帕)之间保留在土壤中的水分。

61.土壤水的有效性availability of soil water :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

程度。

62.达西定律(Darcy’s law):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土壤的水量,土壤水通量与土水势

梯度成正比。

63.全蓄水量:土壤为重力水饱和,即土壤全部孔隙(包括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都充满

水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全蓄水量(最大持水量)。

64.有效水最大贮量:(A=F-W)即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当此值最大时,即有效水最大贮量。

(全溶水-多余水)。

65.土面蒸发soil surface evaporation: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遗

失的现象成为土面蒸发。

66.土壤水分平衡soil water balance: 是指对于一定面积和厚度的土体,在一段时间内,

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应等于其来水项与去水项之差,正值表示土壤蓄水量增加,负值表示减

小。

67.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称

为土壤呼吸。

68.对流,又称质流,mass flow: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的整体流动,它使

气流冲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

69.气体扩散diffusion:是指在土壤气体组成中,CO2的浓度高于大气,而O2的浓度低于

大气,在大气浓度梯度的作用下,驱使CO2分子不断从土壤向大气扩散,同时O2的分子不断

从大气向土壤扩散。

70.呼吸商RQ respiratory quatient:把土壤中CO2的释放量与O2的消耗量的体积比定义

为土壤呼吸商。

71.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

和通气的能力。

72.土壤通气量soil air flux: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压力下,进入单位体积土壤中的气

-2-1

体总量(CO

2

和O

2

),常用单位是毫升  厘米  秒。

73.土壤容积热容量heat capacity: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

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74.土壤导热率 heat conductivity,thermal conductivity: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

2-2-1

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厘米)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其单位是.s.℃

-1

75.土壤热扩散率soil heat diffusivity or soil thermal diffusivity :是指在标准状

2

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土壤断面面积的

3

热量,使单位体积(1cm)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76.土壤的Eh :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比,而后者又主要取决于土壤

中的氧化压或溶解态氧的浓度,这就直接与土壤通气性相联系。

77.土壤导温率temperature conductivity:单位体积土壤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单位为

2

cm/s。

78.墒情

79.土壤基质soil matrix :土壤中的固相部分是土壤的骨架。

80.土壤导热率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单位厚度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过

单位断面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81.土壤粘结性soil cohesion:土粒之间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能.

82.土壤粘着性soil adhesion 是指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土壤粘着于其他物体的性能.

83.土壤的可塑性soil plasticity: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受外力作用塑造成各种形状.当外力

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性状的性能.

84.下塑限plastic limit:土壤开始呈现可塑状态时的水分含量

85.上塑限liquid limit:土壤失去可塑性而开始流动时的土壤含水量

86.粘着点sticky point:土壤开始不黏着外物时的含水量,叫黏着点。

87.塑性值plasticity number:上塑限与下塑限含水量之差成为塑性值

88.土壤膨胀 soil swelling:是指黏质土壤在吸水时总容积增大的现象。

89.土壤膨压soil swelling pressure: 土壤吸水膨胀时所产生的压力

90.土壤收缩soil shrinkage :是指黏质土壤随含水量减少而总容积减小的现象。

91.土壤抗剪性 指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土粒之间发生相互错动,引起土壤中的一部分相对另一

部分产生滑动。土壤抵抗这种滑动的性能,成为土壤的抗剪性。

92.土壤压缩 soil compression :是指土壤在荷载下总容积减小的现象。

93.土壤耕作soil tillage :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内,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

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加工。

94.土壤硬度soil hardness :是土壤质地、结构、含有机质与腐殖质和含水量等综合反应

的一项土壤机械性状。

95.土壤压板:指耕作土壤在降(灌)水后或人、畜、农机具的重力作用下,土壤由松变紧

的过程。

96.土壤耕性soil tilth:耕作过程中土壤各种性质的综合反映及在耕作后土壤外在形态的

表现。

97.土壤宜耕期: 适于土壤耕作的土壤水分含量所能保持的时间长短.

98.土壤宜耕性soil workability: 决定于土壤粘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等物理机械性状。

99.土壤结持性soil consistence :通常将土壤的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等综合反映的土

壤性状

第三章 土壤化学性质与过程

1.土壤胶体soil colloid :土壤中颗粒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具有胶体性质的土壤固体颗

粒部分.

2.无机胶体soil mineral cloid: 主要指土壤黏土矿物clay mineral,包括次生的铝硅酸

盐黏土矿物和氧化物,前者是晶体结构,后者一般呈非晶体结构,其中次生铝硅酸盐黏土是

组成土壤无机胶体的主要成分。

3.同晶置换ismorphous substitution:在黏土矿物晶体形成过程中,位于四面体或八面体中

心的阳离子(Si4+或Al3+)可以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阳离子所替代而晶体构造类型不

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同晶替代。

4.1:1型单位晶层: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

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5.2:1型单位晶层: 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

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6.2:1:1型单位晶层 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

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7.硅氧四面体:简称四面体。基本结构是由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所构成。其排列方式是

3个氧离子构成三角形为底,硅离子位于底部3个氧离子之上的中心低凹处,第四个氧位于

硅离子的顶部,恰恰把硅离子盖在氧离子的下面,硅离子位于4个面的中心,是硅酸盐矿物

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硅酸盐矿物。

8.铝氧八面体: 简称八面体 其基本结构是由一个铝离子和六个氧离子所构成。六个氧离子

排列成两层,每层都有三个氧离子排成三角性。但上层氧的位置与下层氧交错排列,铝离子

位于两层氧的中心孔穴内。

9.硅铝铁率:又称“saf值”,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R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R2O2表示.

10.硅铁率:又称 “sa值”, 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Al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Al2O2表示.

11.有机胶体soil organic colloid :主要指土壤中具有明显胶体特性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2.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是土壤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结构复杂、性质稳定

的特殊性质的高分子化合物。

13.腐殖质 humic substances: 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

机化合物的总称。

14.胡敏酸HA :是土壤腐殖物质的一种,是可溶于碱、不可溶于水和酸的,分子量中等的棕

黑色的物质,有类多糖、芳香族木质素的衍生物和长链烷基部分组成。

15.有机无机复合胶体organo-mineral complex : 有机胶体和矿质胶体通过表面分子缩聚、

阳离子桥接及氢键合等作用联结在一起的复合体称为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16.内表面internal surface area: 一般指膨胀性黏土矿物的晶层之间的表面积和腐殖质

分子内部的表面积。

17.外表面 external surface area :指黏土矿物、氧化物和腐殖质分子暴露在外的表面。

2

18.比表面soil specific surface area:指单位质量土壤颗粒所具有的表面,单位m/g.

19.双电层diffused double layer:当静电引力与热扩散相平衡时,在带电胶体表面与溶液

的界面上,形成了由一层固相表面电荷和一层溶液中相反符号离子所组成的电荷非均匀分布

的空间结构,称为双电层

20.净电荷: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通常指净负电荷)。

21.永久电荷permanent charge: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同晶替代作用而产生的电荷。

22.可变电荷variable charge,pH dependent charge:这种电荷的数量和性质随着介质的

pH值而改变。

23.决定电位离子层potential determining ion layer:存在于土壤胶体表面,决定着胶体

颗粒所吸附的离子电荷种类和电量多少的一层。又称内离子层。

24.补偿电位离子层compensatory ion layer:存在于决定电位离子层外围,与决定电位离

子层电荷电位相反,数量相等的一层离子。又称外离子层。

25.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soil absorption:指分子或离子在土壤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26.阳离子交换作用cation exchange:胶粒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能与土壤溶液中的其它阳离

子进行交换,对于这种能使相互交换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而这种交换作用叫阳离

子交换作用。 氢离子,铝离子为致酸离子,土壤胶体吸附的其他阳离子叫盐基离子。

27.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

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

28.土壤盐基饱和度(BSP):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

离子的百分率,叫盐基饱和度

29. 互补离子(陪伴离子) complementary ion: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

子.

30. 互补离子效应effect of complementary ion: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

离子,又称陪伴离子.对一种离子而言,若其互补离子与胶粒之间的吸附力越大,则越能提高这

种离子的有效度.

31.零点电荷ZPC :当土壤溶液处于某一pH时,这时土壤胶体既不带负电荷,也不带正电荷,

或者正负电荷数相等,其表面电荷数量为零,这时的pH称为零点电荷。

32.胶核:是胶粒的基本部分,由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和腐殖质等组成。

33.吸附作用: 根据物理化学的反应,胶体在溶剂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固体颗粒表面的

离子浓度与溶液内部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作用

34.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具有吸收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

及微生物的能力.

35.土壤缓冲性:就是土壤的pH值在自然条件下,不因土壤酸碱条件的改变而产生激烈的变

化。

36.缓冲量soil buffer capacity:指土壤溶液每改变一单位pH值时,所需一定浓度的酸液

或碱液量。

37.指示植物:对pH反应非常敏感,只能生长在特定环境下。

碱化度(ESP):交换性钠离子的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39.总碱度total alkalinity: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40.碱化作用(alkalinization) 当土壤碱化度达到一定程度,可溶盐含量较低时,土壤就

呈极强的碱性反应,土壤理化性质上发生恶劣变化,称为土壤的“碱化作用

41.活性酸度soil active acidity: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离子,所表现的酸度。大小决定

于土壤溶液中H离子浓度.

42.潜性酸度soil potential acidity: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离子和Al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43.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nSAR: 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钠离子与钙离子、镁离子

浓度之和的平方根的比值。

第四章 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与养分循环

1.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

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2.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有机质进入土壤以后,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发生氧

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植物

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3.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

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

程。

4.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

这种从氨基酸中进行脱氨的作用叫做氨化作用.

5.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硝化过程——在通气条件良好时,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

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这个由氨经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的作用叫做

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由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

6.腐殖化系数hunification coefficient: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

留碳量。

7.激发作用( Priming effect):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

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8.C/N比: 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

9.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各种动、植物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水分.温度.土壤微生

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

11.菌根菌:许多真菌还能发育在高等植物根部表面,或者深入植物根部组织内部,与植物

发生共生的关系,这些真菌统称为菌根菌.

12. 灰分物质:植物残体燃烧后所遗留下的灰烬称为灰分物质。灰分中主要为钙、镁、钾、

钠,磷、硅、硫、铁、铝、锰等,此外还含有碘、锌、硼、氟等元素.

13.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体形细微构造简单的一类生物体.

14. 自养型细菌:不依靠分解氧化有机质取得碳和能量,而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

为碳源,吸收无机含氮化合物和各种矿物质作为养分,利用光能或通过氧化无机物质获得能

量,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属于这一类土壤细菌的有: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

硫磺细菌.

15. 异养型细菌:它们只能利用有机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第五章 土壤形成与发育

1.土壤母质soil parent material是指地表岩石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形成的地质

历史上最年轻的疏松矿物质层。

2.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

3.矿物mineral: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4.岩浆岩:指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上浸地壳的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5.沉积岩: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胶结硬化所形成的

岩石。

6.变质岩:是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

以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后形成的。

7.风化作用weathering: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

叫做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8.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 :指岩石在水和空气(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参

与下进行的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等的总称,特点是岩石可进一步破碎

成胶体状微粒,使原生矿物成分发生改变,产生在地表条件下比较稳定的次生矿物。

9.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 指使岩石产生物理变化而成为碎屑状态的过程,特

点是成分未变。

10.生物风化作用biological weathering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

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11.残积物residual deposi:t是岩石经风化后未被搬运的那一部分原岩风化剥蚀后的产

物,而另一部分则被降水和风所带走,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

12.坡积体slope deposit:是山坡靠上部的风化产物,在重力和片流的联合作用下发生移动,

在山坡中部或山麓处堆积的物质,常见于山地及山麓一带的高阶地。

13.冲积体alluvial deposit:风化物经河流的搬运,沉积在河流两岸,就形成了冲积体,是大

多数平原土壤的成土母质。

14.湖积体lacustrine deposit:湖泊底部的沉积物称为湖积体。

15.风积体arolian deposite:由于风的作用,将风化物搬运到另外的地方,再沉积下来,就形

成了风积体。

16.黄土母质loess: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土层厚度可达

数十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通体颗粒均匀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

性状,含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核。

17.风化壳weathered crust: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即是风化壳或成残积物。也有人把搬运后在堆积的风化产物称为堆积风化壳。

18.土壤的的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

体,在成土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

19.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soil-former factor: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

形成。

20.地质大循环geochemical cycle: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经过淋溶与搬运,到海、湖中

沉积下来,再进行成岩作用形成次生岩,并随着地壳的上升,又回到陆地上来。

22.生物小循环biogeochemistry: 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

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有机体,一部分作为营养物质供动物食用,而动、植物死亡后的有

机残体又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矿质养分供植物吸收,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

和发展。

23.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

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过程。在高山冻寒气候条件的成土作用主要以原始过程为主。原始

成土过程也可以与岩石风化同时同步进行。

24.有机质积累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25.钙积与脱钙过程: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易溶性盐类被水淋洗,钙、镁部分淋失,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土壤胶

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钙(或镁)饱和,土壤表层残存的钙离子与植物残体分解时产生的碳

酸盐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在雨季向下移动在剖面中部或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与钙积过

程相反,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碳酸钙将转变为重碳酸钙从土体

中淋失,称为脱钙过程。

26.富铝化: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流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27.脱盐:土壤中的可溶性盐通过降水或人为灌溉洗盐,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

下层或排出土体,这一过程成为脱盐过程。

28.碱化:交换性钠和交换性镁不断进入土壤胶体的过程,该过程又成为钠质化过程。

29.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渍水,有机质谦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

体的过程。

30.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指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

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复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锈纹、

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该过程又称为假潜育化

31.灰化:灰化过程是指土体上部,特别是亚表层中二氧化硅相对富积,二三氧化物相对减

少的过程。

32.白浆化:是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黏粒与铁锰的淋溶过程,它实质是潴育淋溶。

33.熟化过程: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

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34.粘化过程: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

残积粘化过程多发生在温暖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而淀积粘化则多发生在暖温带

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

35.淋溶:

36.淀积:

37. 泥炭化

38.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

以内。

39.发生层 soil horizon :是指在土壤的发生与发育过程中,由特定成土作用形成的具有

发生学特征的土壤层次,是进行土壤分类和判断的重要依据。

40.土壤相对年龄relative age of soil: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41.土壤绝对年龄absolute age of soil: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

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年表示。

42.土纲 soil order:是土壤重大属性差异的归纳和概括,反映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

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的差异。

43.亚纲 suborder: 是在同一土纲中,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和岩性及盐碱的重大差异

划分。

44.土类 soil group: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由此发生的

土壤属性三者的统一和综合进行的划分。

45.亚类subgroup :土壤亚类是土类的续分,除反映土壤形成主导过程以外,还有其他附加

的成土过程。

46.土属soil genus :根据成土母质的成因、岩性及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的差异进行

划分的。

47.土种soil local type: 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它处于一定的景观部位,是具有

相似土体构型的一群土壤。

48.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指土壤与纬度基本上平行的分布规律。

49.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土壤水平带因其所在大陆的外形、山脉走向、风向、海拔等地理

因素的不同和干扰,使之偏斜于纬度圈而与经度基本上相平行,成为经度地带性。

50.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 因山体的高度不同引起生物-气候带的分异所产生的土壤带成为

土壤垂直地带性。

51.土壤区域性地带性分布:在土壤的纬度内,由于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不同所形

成的土壤类型,有别于地带性土类,而显示出土壤分布规律的区域性特征,成为土壤区域地

带性,也成非地带性分布。

52.土壤的空间变异性:由于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和人类活动综

合作用下所形成,很容易推出如果这些外界的因素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分布有很大的不同,

最终就会导致土壤的空间变异性

53.土被(Soil mantle):泛指陆地表面断续分布的土壤。由于成土因素的地域差异,土被

的组成则呈现不均一性。

54.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以土壤分类为目,并能定量说明的土层。

55.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特性。

56.土壤分类soil classification: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门别类。

57.单个土体pedon:是能够代表个体土壤最小体积的土壤。聚合土体polypedon

第八章 土壤管理与肥力调控

1、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指土壤能经常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

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2、自然肥力natural fertility:是土壤在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的肥力,是自

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3、人工肥力anthropogenic fertility:是土壤在人为耕作熟化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肥力,是

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在自然肥力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4、经济肥力(有效肥力)effective fertility: 农业生产上,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

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能在当季作物生产中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叫

做有效肥力

5、潜在肥力:耕作土壤中不能被作物直接利用或在农业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

力。

6、土地生产力: 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

7、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土壤肥力是

现代农业动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8、土壤肥力评价(soil feitility evaluation):就是对土壤肥力高低的评判和鉴定。

9、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按田间每一操作单元土壤特性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精确细致地调整土壤和作物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得最高产

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

10、“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指标,在生产中部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

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

生物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

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11.养分平衡nutrient balance:是指维持植物最大生产速率和产量必需的各种养分浓度的最

佳比例和收支平衡。

第九章 土壤质量与退还

1.土壤质量soil quality:土壤在生态系统中保持生物的生产力、维持环境质量、促进动植

物健康的能力。

2.土壤退化soil degradation: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的农

业生产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下降,即土壤质量极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

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

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包括: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3.土壤沙化soil sandification 是指因风蚀、土壤细颗粒物质丧失或外来沙粒覆盖原有土

壤表层,造成土壤质地变粗的过程。

4.土壤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是指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

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5.土壤侵蚀soil erosion 是指土壤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

和沉积的过程。

6.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ty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在土

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7.土壤潜育化gleyization 是指土壤处于饱和、过饱和和地下水的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

内的土体中某些层段Eh小于200mv,并出现Fe、Mn还原而生成灰色斑纹层或腐

泥层或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8.土壤次生潜育化secondy glegization 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

变为高潜育型的过程;

9.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 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土壤,其

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的现象。

10.土壤自净: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

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

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11.土壤环境容量:被定义为:“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

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

数量或负荷量”。

12.土壤资源soil resources 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从事农、林、牧业等的所有土壤类型的数

量和质量。

13.土壤管理soil mangagement 是指对土壤资源利用的途径和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以及保

持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稳定的措施。

14.土壤流失:是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

失作用

15.3S: 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核心技术的信息技

术,其发展为土壤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土壤资源评价和监测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17.粘粒矿物的概念 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19.根圈(rhizosphere)或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

关系更加密切。

20.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根土比一般

在50~20之间。

21.菌根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称为菌根。

22.外生菌根---菌丝侵入根部后,只在表皮细胞间隙扩展,并不侵入根细胞内部,这种菌根

称为外生菌根。

23.内生菌根---- VA菌根是内生菌根的主要类型,主要由真菌中的内囊霉科侵染,形成泡囊

—从枝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ihiza,VAM)。

-

24.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

3

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

2

,NO等的过程

25.土壤背景值 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

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26.适宜容重:指耕性良好的土壤(适宜于耕作和植物生长)的容重。

27.土壤粘闭湿耕湿耙会减少犁耕阻力,但也会破坏土壤的团聚化程度,严重时土壤转变为

单粒状的均质土体,这种状态称为土壤粘闭。

《地质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20%)

1.地壳: 2.风化作用:3.岩溶: 4.地质构造: 5.死火山:

二、填空(20%)

1.地球内部层圈划分依据是( ),从外到内可分为( )、

( )、( )。

2.河流侵蚀作用按作用方式分为( )、(

3.地磁场要素有( )、( )和(

4.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三次大规模冰期。最早(

最晚( )。

5.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 )、(

6.荒漠的类型有( )、( )、(

三、是非题(10%,对:√,错:×)

1.我们日常生活所见到的各种自然现象就是地质现象。(

2.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为磁倾角。( )

3.地球表面形态是由外力和内力两大地质作用造成的。(

4.所有的向斜两翼倾向都是向内倾斜的。( )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

四、选择题(10%,在括号填上所选的序号)

1.河流底蚀作用产生地质现象是( )。

A.曲流 B.急流瀑布 C.牛轭湖

2.地壳的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 )。

A.1.55% B.0.8% C.0.95%

3.在侵入体中见到围岩的残留体,称其为( )。

A.结核 B.透镜体 C.捕虏体

4.滨海沉积的砾石长轴与海岸( )。

A.平行 B.垂直 C.斜交

5.蘑菇石是( )产物。

A.风蚀作用 B.冰蚀作用 C.潜蚀作用

五、问答题(25%)

1.简述浅海沉积作用特征。

2.火山喷出物有哪些?

3.何谓河流底蚀作用?它产生哪些地质现象?

六、图解(15%)

1.图示河流阶地的类型。

2.由老到新写出图中地层名称

)、(

)。

),其次(

)、(

、(

)。

),

)。

))

3.判断上图中构造变形、变位,并标出它

3.(1)首先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矿物的集合体;

都是土壤的母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都含有相同的矿物:石英、长石和云母。

不同点:见下表,主要从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区别。

岩 类

岩 浆 岩 沉 积 岩

特 点

最多的岩石

产 状

花岗石、玄武岩、安山

页岩、砂岩、石灰岩

岩、流纹岩

侵入岩:岩基、岩株、

岩盘、岩床、岩墙等 层状产出

喷出岩:熔岩被、熔岩

碎屑结构:砾、砂、

粉砂质结构,以及泥

大部分为结晶的岩石:

质结构、化学结构

粒状、似斑状、斑状等,

(微小的或明显的结

部分为隐晶质、玻璃质

晶粒状、鲕状、致密

状)

变 质 岩

片麻岩、片岩、千枚岩、

大理岩等

多随原岩产状而定

结 构

重结晶岩石:粒状、斑

状、鳞片状等各种变晶

结构

构 造

矿物成分

大部分具片理构造:片

侵入岩多为块状构造 各种层理构造:水平麻状、条带状、片状、

喷出岩常具气孔、杏仁、层理、斜层理、交错千枚状、板状,部分为

流纹等构造 层理,常含生物化石 块状构造(大理岩、石英

岩等)

石英、长石、云母、角

石英、长石外,富含闪石、辉石等外,常含

石英、长石、橄榄石、

粘土矿物、方解石、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

辉石、角闪石、云母等

白云石、有机质等 滑石、红柱石、硅灰石、

透闪石、十字石等

岩浆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 形成作用

岩石分类

按SiO

2

含量分类

1. 超基性岩SiO

2

<45%

2. 基性岩SiO

2

:45~

52%

3. 中性岩SiO

2

:52~

65%

4. 酸性岩SiO

2

>65%

按岩石的物质来源

分类

1. 外源沉积岩

2. 内源沉积岩(化

学岩及生物化

学岩)

按变质作用类型分类

1. 接触变质岩

2. 区域变质岩

3. 混合岩

4. 动力变质岩

(2)说明花岗岩和砂岩的风化特点。

花岗岩:在南方湿热地区,易发生球状风化,其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石英硬度大,

难风化,以机械破碎为主,主要风化为沙粒;长石在湿热条件下可风化为高龄石等黏土矿物,

因而形成砂中带粘的风化产物;

砂岩:砂岩主要成分为石英,难风化,其风化的难易程度取决于胶结物,胶结物为硅质、铁

质则风化难,形成风化层薄,为钙质、泥质则易于风化,在南方砂岩风化成沙粒。

(3)花岗岩比砂岩更容易风化。因为:花岗岩里含有大量长石,在南方湿热条件下易于风化,

另外,花岗岩是岩浆岩,而砂岩为沉积岩,沉积岩形成于地表常温常压环境,相比于岩浆岩

高温高压的地下生成环境更稳定。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2327812a204201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