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公文结构层次序数的正确使用

谈公文结构层次序数的正确使用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

_ 

offiice Ol ̄relion,i 办公室业务‘ 公 文处理 

文/张南平 

谈公文结构层次序数的正确使用 

有些文章、论著内容比较复杂, 是写法错误,二是不同层级序数之间搭 

配不当。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 

(一)首次使用的中文数字(一 

级序数)后面加顿号,而首次使用的 

阿拉伯数字(三级序数)后面加的是 

篇幅比较长,为了使其结构层次明 

晰,前后文联贯顺畅,便于阅读、理 

解,写作时常常需要标注分级序数, 

这就是所谓结构层次序数。结构层次 

公文结构层次序数的 

正确写法 

西文的齐线小圆点;第二次使用的无 

论是中文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二级 

序数和四级序数)一律加圆括号。这 

序数在文学作品和一般报刊文章中很 

少使用,但在应用文尤其是公文中使 

用非常普遍。这是因为应用文包括公 

文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 

表达必须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容易 

记忆。 

公文结构层次序数的正确写法, 

在上述新《办法》的有关规定中已经 

非常明确了,按理说,不应该再出现 

写法上的错误。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我们又确确实实看到出现了各种各样 

的错误写法,如“一.”“二.”“三.” 

‘ 

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顿号只能配合首 

级中文序数使用,而前列诸多错误写 

法中,最多见的就是顿号用的太多、 

太滥,毫无节制。 

(二)每级序数只能附加一次符 

关于公文结构层次序数的使用, 

)、… 二)、”‘‘(三)、”“1、”“2、…‘ 

号,不能重复加其他符号。另外,公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 

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 

3、”“(1)、”“(2)、”“(3)、”等等。 

这些层次序数的写法都不规范。其中, 

像这种“1、”“2、”“3、”阿拉伯数字 

后面加顿号的写法出现的频率最高,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目之所及比 

文中除了新《办法》规定的四级序数 

外,有时一些更小的层次还要用到 

“新《办法 ’)第五章第二十五条第六 

款明确规定:“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 

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 

为‘1.’,第四层为‘(1)一0’《中国共 

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虽然对此未 

作具体规定,但各地方党组织补充的 

《党的机关公文处理细则》在公文结构 

层次序数的使用方面,基本上也都是 

诸如“首先”“其次”“再次”,或者 

“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一 

是”“二是”“三是”等词语表示顺 

序。在使用这些词语时也要注意后续 

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现在常见的错 

误是在这些词语后面加顿号,而正确 

比皆是,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其他几 

种错误写法也时有所见。为什么这些 

错误写法会大行其道?原因主要有两 

个:一是作者写作时不够细心和认真, 

的写法应该是在“首先”“其次”“再 

次”和“第一”“第二”“第三”的后 

面加逗号,如“第一,要……”;而 

在“一是”“二是”“三是”之后不用 

标点符号,直接连接下文即可。 

没有深究结构层次序数的正确写法, 

没有认真学习、领会公文写作的法规 

文件;二是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好, 

错误写法“满天飞”,极大地刺激、作 

用于人们的眼球,留下深刻印象,所 

以就以讹传讹,特别是当电视、网络 

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出现这种错误写 

法时,就更是误人子弟,害人不浅。 

仿照行政公文的规定来制定的,而且 

从中央及中央办公厅下发的文件来看, 

目前也都是这样来使用的。所以,新 

《办法》关于公文结构层次序数的规定 

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党政公文所通用的。 

新《办法》对公文结构层次序 

数的规定看似简单,很容易理解和掌 

二、不同层级序数之间的 

正确搭配 

要想正确使用公文结构层次序 

握。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常常出现这 

样或那样的错误,影响到公文内容的 

准确表达。 

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公文结构 

层次序数的错误写法?除了认真学习 

公文法规文件的规定,写作时要细心 

外,还有两个简单的记忆方法(写作 

要求)可供参考: 

数,除了写法要正确、规范外,还要 

讲究不同层级序数之间的搭配、组 

合,它们的搭配、组合也要正确、恰 

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公文结构层 

次序数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当。现在公文结构层次序数使用不 

当,很大一部分就是表现在不同层 

办公室蘸务・公文建理 朝Il摹 妇 l 

级序数之间的搭配组合上。在党政机 

关公文写作中,结构层次序数随意搭 

配,胡乱组合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搭配组合呢? 

s j 

或者篇幅较短的公文宜采用上述第一 

种排序法,即一级层次下辖的二级层 

次序数各自相对独立排序,互不连 

续;只有当各层次之间关联度很强, 

的写法。又如《中共广东省委、广东 

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 

济的决定》(1999年8月18日)采用 

的却是“一、二、三……”加“1.2. 

3.……”的写法。 

(四)如果一篇公文全文的结 

这要根据公文结构层次的具体情况 

而定。 

(一)如果一篇公文全文结构层 

而且公文篇幅较长时才适宜采用第二 

种排序法,即“章断条连式”写法。 

总之,公文结构层次序数的标注 

要求要正确、完整、连贯、严密、得 

体。通过结构层次序数的标注,要能 

将公文大小层次之问的逻辑联系清 

晰、正确地显示出来,使读者能更好 

地理解、把握公文内容。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 

院中文系) 

构层次只有一级。就用“一、二、 

次刚好是四级。就可以直接套用新 三……”,而不用其它序数。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 

公文同一层次的结构层次序数一定要 

使用同级序数连续标注,不可在同级 

层次中混用不同级的序数。二是二级 

《办法》的有关规定。即“第一层为 

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 

‘1

第四层为‘(1)’。”这是最简 

单、最容易处理的一种情况。 

(二)如果一篇公文全文结构层 

层次序数的排序可以有两种排法,第 

次是三级。那么,第一层标为“一、 

二、三……”,第二层既可以标为 

“(一)(二)(三)……”也可以标为 

“1

种排法是在一级层次序数的统辖 

下,各自相对独立地排序,互不连 

续,也就是都从“(一)”开始;第二 

种排法是不受一级层次序数影响,全 

2.3.……”,第三层应根据第二层 

的标法循序标示,即如果第二层标为 

“(一)(二)(三)……”,第三层就 

标为“1.2.3.……” 而如果第二层 

标为“1.2.3.……”,第三层就应标 

为“(1)(2)(3)……”。这就是说, 

三级结构层次的公文,其结构层次序 

数的搭配组合可以有两套方案或说两 

种写法。例如珠海市政府文件《关于 

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 

文从头到尾连续排下来,可借用一种 

说法,称为“章断条连式”(也称流水 

序数),这里的所谓“章”,即指标注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揭秘 

从目前公开的报道看,中央领导集体 

学习基本上是由中央办公厅、相关部委、相 

关科研机构三层协作实施的。每次题目确定 

后.就会挑选老师。 

级层次序数的小标题,它代表公文 

大的层次。“章断条连式”本是条例、 

办法、章程等法规类公文特有的一种 

外形结构体式,现在扩展为一般公文 

也可使用,尤其在通知、决定、意见 

担任“中南海的老师”并不容易。据 

等篇幅较长的文种中比较多见。例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 

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主体部分共 

分设五个小标题即五个大的部分,而 

每个小标题之下又分若干条文(即二 

级层次)表述,这些条文排序不受小 

标题影响,从“(一)指导思想”开 

曾讲课的老师介绍,通常约4个月前接获 

通知,然后开始备课 正式授课前,基本 

要经过三轮试讲。试讲之后是正式讲课。 

见》就是采用的第一套写法,其主体 

部分第二个小标题“二、进一步完善 

和落实再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再 

就业”下面第二级层次的第一个小标 

题是“(一)就业再就业政策扶持对 

象及相关管理工作”,第三级层次就 

是分条“1.”“2.”“3.”……阐述其 

相关内容。 

(三)如果一篇公文全文的结 

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连续10年, 

有142位专家学者相继走进中南海。来自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数最多,有24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11人位居第二; 

中国人民大学10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 

始到最后的“(十七)广泛开展宣传 

教育”结束,从头到尾连贯而下, 

济研究院和军事科学院均为8人;中央党 

校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分别以7人和6人紧 

随其后。 

采用的就是这种“章断条连式”排 

序法。 

公文二级层次序数的这两种排 

序方法并不是可以随意使用的,选用 

哪一种排序方法要受公文前后层次内 

容关联度的强弱及篇幅长短因素的制 

约。一般来讲,正文内容各层次之间 

连贯度不是很大,关联度不是很强, 

构层次是二级。那么,第一层标为 

许多老师都说,他们不是去中南海 

、~二、三……”,第二层既可以标 '/l0—一 /、l J 0 

上课,只是讲解。参与过两次法治主题讲 

解的卓泽渊说,为中南海讲解与为学生讲 

为“(一)(二)(三)……”也可以标 

为“1.2.3.……”。也是两套方案两 

课有着根本区别,“既不是对法律常识的 

普及,也不是对法律知识的讲授,所探讨 

的都是如何运用法律理论解决现存的法律 

问题,推动法制发展,推动社会的科学 

发展。” 

种写法。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 

工作的决定》采用的就是“一、二、 

三……99加“(一)(二)(三)……”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0899013a1834905.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