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Ocean Observation and Security Assurance Technology
编者按
海洋观测探测是认识海洋乃至地球系统的最先行、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自动化与
信息技术的进步,现代海洋观测探测手段渐趋丰富,观测探测应用范围日趋扩大,观测探测价值大幅提升,已形成一个涵盖
海洋安全的重要基础,可极大提升我国海上搜寻与救助、防灾减灾、海洋科研、环境保护、航行安全、渔业生产服务等方面
空天、岸基、水面和水下的多维观测探测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工程建设与海底资源开发的发展。与此同时,
海洋观测探测相关技术体系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建立自立自强的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是维护国家
的综合保障能力。为进一步了解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的相关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有效推动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
障技术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在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的指导支持下,《中
家学者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刻思考。本专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偲指导推进。
国科学院院刊》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共同组织策划“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专题,邀请相关管理者和专
引用格式:吴园涛
,
任小波
,
段晓男
,
等
.
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的思考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22
,
37
(
7
):
861
-
869
.
Wu Y T, Ren X B, Duan X N, et al. Thoughts on constructing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marine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system.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7): 861-869. (in Chinese)
构建自立自强的
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的思考
吴园涛
1
任小波
2
段晓男
3
文质彬
1
董丹宏
4
殷建平
5
沙忠利
6
赵宏宇
7
蒋
磊
8
江丽霞
1
沈
刚
1
*
1
中国科学院
重大科技任务局
北京
100864
2
中国科学院
科技促进发展局
北京
100864
3
中国科学院
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北京
100864
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5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510301
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
7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沈阳
110169
8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三亚
572000
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
求。海洋观测探测技术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是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重要基础。文章回
顾了全球和我国海洋观测探测计划和观测网络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
术体系构建的实践,并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展望。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要进
摘要
海洋是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
*
通信作者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22
年
6
月
18
日
院刊
861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问题“双引擎”;强化科技攻关,瞄准最紧急、最紧迫的
关键问题持续发力;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
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
科技自立自强,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海洋观测网
DOI 10.16418/.1000-3045.2
21
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
期,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
略地位不断提升。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
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
家。美国、欧盟、英国、日本、俄罗斯等相继推出海
洋新战略和新计划,力图抢占海洋科技的制高点
[1,2]
。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要
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
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海洋观测探测是
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是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
权益维护的重要基础;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
探测技术体系,对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
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在充分借鉴全
球海洋观测探测技术和网络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中国科学院海
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建成了海洋科学综合观测
探测网络,对我国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
技术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1
全球海洋观测探测技术发展和观测网络建
设浅析
海洋观测探测技术是以观测海洋现象、探测海洋
目标为主要目的,利用声、光、电、磁等传感器及其
平台,对海洋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参数进行感
知和分析的一系列技术的统称
[3]
。海洋观测探测技术
主要包括海洋遥感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海洋
船载观测技术、海洋浮标潜标技术(锚泊浮标、漂流
浮标、潜标等)、海底观测网技术、海洋机器人技术
862
2022
年
.
第
37
卷
.
第
7
期
(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等。
面向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国家海洋安全、
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全球海
洋强国纷纷推出海洋战略计划,加大对海洋观测探
测的投入力度,组织实施长期或者阶段性的海洋观
测探测研究计划,开展系统科学研究。
全球海洋观
测探测计划,
主要包括:热带海洋全球大气计划
(
TOGA
)、世界大洋环流实验(
WOCE
)、全球地
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计划(
ARGO
)、西北太平洋海
洋环流与气候实验(
NPOCE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计划(
GOOS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IODP
)
等
[4]
。
全球海洋观测探测网络,
主要包括:美国海
洋观测网(
OOI
)、加拿大海底观测网(
ONC
)、
欧洲海底观测网(
EMOS
)、日本海底观测网
(
DONET
和
S-net
)、中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等
[5]
。
全球海洋观测探测网络呈现区域与全球相结合,持久
性业务化观测系统与科学观测试验计划相结合,科学
考察船、沿岸台站、浮标、潜标、海床基、海底有缆
网络、遥感卫星和通信网络等多种观测通信技术手段
相结合的特点。通过统一、通用的数据标准整合各种
观测手段进行协同工作,形成覆盖近岸、区域、全球
海域的空天海地一体化观测探测网络。目前,建立多
学科、分布式、网络化、互动式、综合性的智能立体
观测网成为发展趋势。
我国的海洋观测探测是在充分参与、借鉴国际先
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科学考察船
队伍不断扩大,形成了“向阳红”“东方红”“雪
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的思考
龙”“实验”“科学”“探索”“创新”等系列科学
考察船体系,组建了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建立了面向
科学研究和业务化应用的海洋野外台站网络,构建了
海洋水色、海洋动力和海洋监视监测三大系列海洋卫
星,初步形成了以中国自主卫星为主导的海洋空间监
测网,构建了卫星海洋遥感业务化应用体系;发展了
温盐深剖面仪、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大型浮标
等传感器、观测设备和观测平台,构建了载人潜水
器、遥控水下机器人和自主水下机器人的谱系化装备
体系;针对中国近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北
极等,组织实施了中国近海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
价、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服务于“
21
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建设、大洋资源环境调查专项,以及极
地科学考察等;积极参与海洋国际合作,积极推进
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进
展
[6-11]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组织实施“海洋环
境安全保障与岛礁可持续发展”“深海和极地关键技
术与装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建设“国家海底
科学观测网”“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国家重大
科技基础设施;我国科学家提出的“智慧海洋”“透
明海洋”“健康海洋”等重大科学计划正在稳步推
进
[12,13]
。这些重大计划、项目与装置的顺利实施和建
设,将对推动我国海洋观测探测领域从“跟跑”“并
跑”到“领跑”的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构建
面向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海
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构建了由海洋科
学考察船、海洋观测野外台站网络、海洋机器人技术
装备、海洋综合基地平台、海洋国际合作网络等组成
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通过组织航次断面观
测、站点观测、机动观测等,充分利用我国自主构建
的全球海洋卫星观测网络体系,形成了卫星、航次、
浮标、潜标相结合,多学科、多要素、全水深测量,
兼有综合调查与专项研究功能的海洋科学综合观测
探测网络(图
1
);观测海域覆盖中国近海、西太平
洋、东印度洋等,实现了监测、观测、实验、研究与
示范的有机结合,对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科学观测探
(
1
)
(
2
)
(
4
)
(
3
)
(
5
)
(
6
)
(
10
)
(
7
)
(
8
)
(
9
)
(
16
)
(
11
)
(
13
)
(
12
)
(
15
)
(
14
)
(
1
)黄河三角洲站
(
2
)牟平站
(
3
)黄海站
(
4
)胶州湾站
(
5
)长江口站
(
6
)东海站
(
7
)汕头站
(
8
)大亚湾站
(
9
)湛江站
(
10
)三亚站
(
11
)西沙站
(
12
)南沙站
(
13
)南海断面调查
(
14
)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
(
15
)东印度洋断面调查
(
16
)马里亚纳海沟调查
图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探测网络示意图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marin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and exploration network of CAS
院刊
863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测技术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南海环境变化”“深
海
/
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等中国科学
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项目及相关专项调查任务等。
2
.
1
海洋科学考察船体系
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考察船队由中国科学院海
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
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
建;拥有从海岸带、近海到深海大洋的“科学”“实
验”“探索”“创新”
4
个系列
11
艘科学考察船
(图
2
),以及青岛、广州、三亚
3
个岸基支撑平台;
实行文化理念、管理标准、任务调度、发展规划“四
统一”管理体系,船时、装备、人员等科考资源“三
统筹”调配机制,以及船时和数据样品“双闭环”分
配机制,以实现科考资源运行效益的最大化。依托海
洋科学考察船队,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了中国近海、
热带西太平洋、东印度洋、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等海洋
环境综合调查航次,组织完成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洋
2
.
2
海洋观测野外台站网络体系
中国科学院海洋观测野外台站网络主要面向国家
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滨海湿地、海
湾、河口、海岸带、近海、岛礁、深海大洋等典型
海洋环境开展长期定点观测。截至目前,已经建成
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
河三角洲站”)、牟平海岸带环境综合试验站(以
下简称“牟平站”)、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
简称“黄海站”)、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
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胶州湾站”)、长江
口生态系统研究站(以下简称“长江口站”)、东
宽度:
17.8
米
长度:
99.80
米
建成年份:
2012
定员:
80
人
总吨位:
4 711
长度:
73.9
米
宽度:
10.2
米
建成年份:
2006
总吨位:
1 106
定员:
48
人
宽度:
17.9
米
长度:
94.45
米定员:
60
人
建成年份:
1984
总吨位:
5 073
长度:
87.2
米
宽度:
18.8
米
建成年份:
2019
定员:
60
人
总吨位:
6 000
实验
1
号实验
2
号实验
3
号实验
6
号
长度:
60
米
宽度:
26
米
建成年份:
2009
定员:
72
人
总吨位:
3 071
宽度:
10
米
长度:
68.45
米
建成年份:
1979
定员:
70
人
总吨位:
1 153
建成年份:
1980
宽度:
13.74
米
长度:
104.21
米定员:
94
人
总吨位:
2 748
长度:
90
米
宽度:
17
米
建成年份:
2020
定员:
60
人
总吨位:
3 999
创新号创新一号创新二号
宽度:
4.5
米
长度:
17.52
米
建成年份:
2006
总吨位:
44
定员:
10
人长度:
48.7
米
建成年份:
2015
宽度:
9
米
定员:
32
人
总吨位:
492
长度:
42.7
米
建成年份:
2017
宽度:
8.5
米
定员:
24
人
总吨位:
300
图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
考察船
Figure
2
Marine scientific
expedition fleet of CAS
864
2022
年
.
第
37
卷
.
第
7
期
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的思考
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粤东
上升流区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
“汕头站”)、广东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
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大亚湾站”)、湛江
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以下简称“湛江站”)、海
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
下简称“三亚站”)、西沙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
(以下简称“西沙站”)、南沙海洋生态环境实验
站(以下简称“南沙站”)等
12
个海洋观测站,
其中胶州湾站、大亚湾站、三亚站和西沙站是国家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洋观测野外台站、航次断
面调查(开放航次)、区域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
网、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等,共同组成了中国科
学院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络体系(表
1
)。
2
.
3
海洋机器人技术装备体系
中国科学院海洋机器人技术装备体系主要面向海
洋科学观测探测和深海矿产资源勘查的实际需要,
构建了我国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机器人技
Table 1 Ocean observation field stations and observation networks of CAS
站点名称站点简称观测海域主要观测内容
黄河口滨海湿地立体观测
黄海四十里湾等典型海湾生态系统演变
建设情况
建于
2011
年
建于
2014
年
建于
2012
年
建于
1981
年,
2005
年成为国家野外站
建于
2018
年
建于
2013
年
建于
1978
年
表
1
中国科学院海洋观测野外台站和观测网络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黄河三角
黄河口及附近海域
验站洲站
牟平海岸带环境综合试验站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
牟平站
黄海站
黄海四十里湾及附近海域
北黄海渔业增养殖附近海域
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
胶州湾站黄海胶州湾及附近海域
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长江口生态系统研究站
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
长江口站东海长江口及附近海域
东海站东海长江口到舟山外海海域
汕头及附近海域
黄海海域水文、海洋气象和环境要素的长期、
连续、同步、实时监测
胶州湾生态系统与环境动态变化的长期监测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气象、水文、地质、化学
和生态要素观测
粤东上升流区海洋生态系统
汕头站
综合观测研究站
东海水文、海洋气象和环境要素的长期、连
续、同步、实时监测
海洋经济藻类研究及相应海区的环境监测
广东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
大亚湾站南海大亚湾及附近海域
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
三亚站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西沙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
南沙海洋生态环境实验站
区域观测网
航次断面调查
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湛江站湛江及附近海域
大亚湾及临近海域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深建于
1984
年,
2005
圳市海洋生态资源调查监测
年成为国家野外站
热带海湾生态系统珊瑚礁—红树林生态系统长期建于
1979
年,
2006
监测
年成为国家野外站
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周边海洋环境的长建于
2007
年,
2021
期观测与实验研究
年成为国家野外站
南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周边海洋环境的长
期观测与实验研究
建于
2007
年
建于
2013
年
始于
2004
年
海洋经济动物研究及相应海区的环境监测建于
1963
年
南海三亚湾及附近海域
西沙永兴岛及附近海域
南沙美济礁及附近海域
南海、热带西太平洋
西沙站
南沙站
区域网
断面调查
中国近海、西太平洋、东印
“两洋一海”海洋环境综合断面调查
度洋
南海海底综合观测,西太平洋赤道流系、西边
界流关联区和中深层环流现场观测
院刊
865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术体系;形成了以“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潜
龙”“探索”系列自主水下机器人,“海斗”系列
自主
/
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星”系列遥控水下机器
人,以及“深海勇士”号
4 500
米载人潜水器和“奋斗
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装备为代表的系列深海装
备(图
3
);正在推进深海
/
深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
建设;打造了“载人和无人相结合、有缆和无缆相结
合、固定和移动相结合”的海洋机器人机动观测探测
体系,使我国拥有了深海
/
深渊、大洋、极地的探测能
力。在单体技术成熟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
先开展了系列多海洋机器人集群组网立体观测,在国
内率先开展空海一体化协同观测试验,刷新中国载人
和无人深潜新深度,实现了综合观测、探测和作业能
力跨越式提升。
科学发现和管理决策。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技术与系
统试验基地主要开展南海特定海区环境特性与声场规
律研究、海洋环境观测信息获取、集成与应用技术、
海洋装备与系统试验技术等,建立科学、高效的海
上试验保障体系,为我国海洋环境保障等提供重要的
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是我国深远
海重要的岛礁科研民事平台,形成了“以美济园区为
主,永暑、渚碧两站为辅”的平台布局,聚焦南海关
键海区的生态系统演变、地质环境变化、生态环境安
全和立体观测等方面开展协同研究,为中国及南海周
边国家提供相关海洋科技支撑服务。
2
.
5
海洋国际合作网络体系
中国科学院海洋观测国际合作体系主要由海外联
合观测平台等组成,并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引领带动
作用。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美国、法国、葡萄牙、
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家相关机构保持密切战略合
作。例如:中国
-
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开展了印度洋
海洋气候变化、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技术研究,设立了
实体性海洋观测定点站,初步建成了热带印度洋海洋
气象立体观测网络。中国
-
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
心开展了印度洋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灾害风险评估
2
.
4
海洋综合基地平台体系
中国科学院海洋综合基地平台体系主要由综合性
中心和示范基地组成,其在若干重要领域发挥牵头总
体的作用。例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数据中心主要
基于海洋科考及观测网络,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实现
数据与计算的耦合,建设标准规范、系统集成、高效
共享、综合展示的海洋科学大数据中心,服务于海洋
500 m
100 m
200 m
300 m
1 000 m
4 500 m
6 000 m
7 000 m
11 000 m
海星
1000
10 km100 km
探索
100
1 000 km2 000 km3 000 km6 000 km10 000 km
北极
ARV
海星
300
海翼
1000
探索
1000
深海勇士号潜龙二号潜龙三号探索
4500
海鲸
2000
海翼
4500
海翼
1000
海星
6000
潜龙一号潜龙四号
海翼
7000
深度
奋斗者号
海斗号海斗一号
载人潜水器遥控水下机器人自主
/
遥控水下机器人自主水下机器人水下滑翔机
图
3
中国科学院海洋机器人技术装备体系
Figure 3 Marine robot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system of CAS
866
2022
年
.
第
37
卷
.
第
7
期
技术等研究,建设了首套北印度洋海啸监测与预警系
统。中国
-
葡萄牙星海联合实验室面向全球海洋、气候
等重大科学问题,打造空海网络化立体监测系统,开
展深海环境过程研究,构建特殊生态系统模型,推动
空间与海洋的一体化、智能化研究。此外,中国科学
院为中法海洋卫星研制的微波散射计在轨工作正常,
由其采集的全球海面风场和海浪谱等监测数据质量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和综合观测探测网络
的支撑下,中国科学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
当,积极组织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组织实施了热带西太
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变化及其影响、海斗深渊前沿科
技问题研究与攻关、南海环境变化、深海智能技术与
海底原位科考站等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强化“三重
大”产出导向,形成“
1
(
1
个战略科学家指引方向)
+
X
(若干重大科技任务提供保障)
+
N
(多个全国优势力
量集智攻关)”的新时代海洋科技创新模式
[14]
。中国科
学院“入南海、出两洋、下深渊、拓两极”,组建了海
洋科学考察船队,建设国际一流的深远海综合观测探
测技术体系,显著提升我国深远海观测探测与研究能
力;持续开展中国近海和临近大洋综合科学考察,建设
了西太平洋实时观测网、岛礁综合中心、海外联合观测
站等,为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有效科技支撑;构建了
世界先进的纵贯海面—水体—深渊—海底的海洋技术装
备体系,使我国具备了深海
/
深渊、大洋和极地探测与
作业能力,引领我国的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带动了
我国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全面提升,为我国经略海洋和建
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3
思考与展望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
略任务,需要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
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相比,我国的海洋科学观
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的思考
测探测技术还存在制约发展的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
原创性、引领性创新能力不强,大洋中深层等关键区
域海洋数据匮乏,核心装备智能化水平不高,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能力不足,以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需
要强化等,亟待在以下
3
个方面加强布局。
(
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
沿问题“双引擎”。
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布局,围绕海
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
洋权益维护等明确的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体系化顶层设
计;同时,要高度重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性、理
论性、原创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组织发起以我为主的
全球海洋观测探测大科学计划,推动实现满足国家重大
战略需求和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双引擎”。
(
2
)强化科技攻关,瞄准最紧急、最紧迫的关
键问题持续发力。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
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瞄准海底科学观
测探测网络技术、岛礁综合立体观测技术、极地观测探
测技术、深海载人和无人智能技术、深海极端环境探测
技术、深海大型科考站能源供给技术等战略急需方向持
续攻关,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学科和领
域深度交叉,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解决
一批制约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瓶颈”问题。
(
3
)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海洋领域国家战略
科技力量作用。
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
作用,充分发挥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
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充分调动战略科技人才
积极性,组织实施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冷泉生态
系统装置、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全球海洋立体观测
网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推动海洋科学观测探测与业
务化预报体系的有机衔接,推动海洋强国标志性重大
创新成果产出。
中国的海洋观测探测已经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
上,正在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构建自
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需要加强顶层
院刊
867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设计、强化科技攻关、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原始
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加快海
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
.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2018
:
337
-
339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oad to Buil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China and the World.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8
:
337
-
339
. (in Chinese)
2
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战略研究组
.
中国至
2050
年海洋科技
发展路线图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9
:
5
-
8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trategic Research Group.
China
’
s Roadmap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2050
.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
5
-
8
. (in
Chinese)
3
陈鹰
.
海洋观测方法之研究
.
海洋学报
,
2019
,
41
(
10
):
182
-
188
.
Chen Y. On the ocean observing methodology. Haiyang
Xuebao,
2019
,
41
(
10
):
182
-
188
. (in Chinese)
4
李颖虹
,
王凡
,
任小波
.
海洋观测能力建设的现状、趋势与
对策思考
.
地球科学进展
,
2010
,
25
(
7
):
715
-
722
.
Li Y H, Wang F, Ren X B. Development trend and strategy of
ocean observing capability.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0
,
25
(
7
):
715
-
722
. (in Chinese)
5
李风华
,
路艳国
,
王海斌
,
等
.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进展与发
展趋势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19
,
34
(
3
):
321
-
330
.
Li F H, Lu Y G, Wang H B,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eafloor observation network.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
34
(
3
):
321
-
330
. (in
Chinese)
6
林明森
,
何贤强
,
贾永君
,
等
.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进展
.
海洋学报
,
2019
,
41
(
10
):
99
-
112
.
Lin M S, He X Q, Jia Y J, et al. Advances in marin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China. Haiyang Xuebao,
2019
,
41
(
10
):
99
-
112
. (in Chinese)
7
蒋兴伟
,
何贤强
,
林明森
,
等
.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应用进展
.
海洋学报
,
2019
,
41
(
10
):
113
-
124
.
868
2022
年
.
第
37
卷
.
第
7
期
Jiang X W, He X Q, Lin M S, et al. Progresses on ocea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China. Haiyang Xuebao,
2019
,
41
(
10
):
113
-
124
. (in Chinese)
8
文质彬
,
吴园涛
,
李琛
,
等
.
我国海洋卫星数据应用发展现
状与思考
.
热带海洋学报
,
2021
,
40
(
6
):
23
-
30
.
Wen Z B, Wu Y T, Li C, et al.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ine
satellite data in China.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2021
,
40
(
6
):
23
-
30
. (in Chinese)
9
魏泽勋
,
郑全安
,
杨永增
,
等
.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
70
年:
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
海洋学报
,
2019
,
41
(
10
):
23
-
64
.
Wei Z X, Zheng Q A, Yang Y Z, et al. Physical oceanography
research in China over past
70
years: Overview of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Haiyang Xuebao,
2019
,
41
(
10
):
23
-
64
. (in Chinese)
10
陈连增
,
雷波
.
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
70
年
.
海洋学报
,
2019
,
41
(
10
):
3
-
22
.
Chen L Z, Lei B.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70
years in China. Haiyang Xuebao,
2019
,
41
(
10
):
3
-
22
. (in Chinese)
11
王凡
,
汪嘉宁
.
我国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初步建成
.
中
国科学院院刊
,
2016
,
31
(
2
):
258
-
263
.
Wang F, Wang J N.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China
’
s scientific
observing network in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
31
(
2
):
258
-
263
. (in
Chinese)
12
姜晓轶
,
潘德炉
.
谈谈我国智慧海洋发展的建议
.
海洋信
息
,
2018
, (
1
):
1
-
6
.
Jiang X Y, Pan D L.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rt ocean in China. Marine Information,
2018
, (
1
):
1
-
6
. (in
Chinese)
13
吴立新
,
陈朝晖
,
林霄沛
,
等
.
“透明海洋”立体观测网构
建
.
科学通报
,
2020
,
65
(
25
):
2654
-
2661
.
Wu L X, Chen Z H, Lin X P, et al. Building the integrated
observational network of
“Transparent Ocean”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20
,
65
(
25
):
2654
-
2661
. (in Chinese)
14
吴园涛
,
段晓男
,
沈刚
,
等
.
强化我国海洋领域国家战略
科技力量的思考与建议
.
地球科学进展
,
2021
,
36
(
4
):
413
-
420
.
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的思考
Wu Y T, Duan X N, Shen G, et al.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in the marine field of Chin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21
,
36
(
4
):
413
-
420
. (in Chinese)
Thoughts on Constructing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Marine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System
WU Yuantao
1*
REN Xiaobo
2
DUAN Xiaonan
3
WEN Zhibin
1
DONG Danhong
4
YIN Jianping
5
SHA Zhongli
6
ZHAO Hongyu
7
JIANG Lei
8
JIANG Lixia
1
SHEN Gang
1
(
1 Bereau of Major R&D Program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864, China;
2 Bereau of Science & Technonlogy for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864, China;
3 Bereau of Frontier Science and Educ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864, China;
4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5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ina;
6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7 Shenyang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169, China;
8 Institute of Deep-se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anya 572000, China
)
Abstract The marine area is a strategic area of China. To build China into a strong maritime country, we should enhance the capacity for
exploiting marine resources, develop the maritime economy, protect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olutely safeguard national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moting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achieve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time country. The marine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exploration is the basic means of
understanding the ocean,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marine resource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important progresses of global and national ocean observation and exploration program and network, with a view
to highlight the practice of ocean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explor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puts
forward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next steps. To build up China’s strength in ocean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exploration technology system, 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to drive the “twin engines” of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 frontier trend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double efforts on develop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to make continued efforts to solve the most urgent key problems, and
innovate improve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to make full use of China’s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in the marine field, so as to
provide stro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as a maritime power.
Keywords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marine science, observ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system, ocean observation
network
究和重大科技任务综合管理工作。
E-mail:*************.cn
吴园涛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海洋技术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领域发展战略研
WU Yuantao Associate Professor, Deputy Director of Marine Technology Division, Bureau of Major R&D
Program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He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arine
fieldandmaj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asksmanagement.E-mail:*************.cn
■责任编辑:岳凌生
*Corresponding author
院刊
869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0428311a1755181.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