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
语言学习(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异
(一)情感因素作为一个统括概念最先出现在美国南加州大学Krashen 的监控模式
( the Monitor Model) 理论中, 该理论就语言习得提出了五大假说: 习得—学习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 自然顺序假说(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 ; 输入假说( the Input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说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总结出语言习得与学习的区别, 以及影响语言学习的
诸多因素。在其情感过滤假说中, Krashen 率先将情感作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
因素单独罗列并加以探讨, 认为情感作为学习者内部的心理因素, 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性
作用, 该过滤作用直接制约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而且, 情感的过滤作用有大有小, 如
果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大, 自信心很强, 对第二语言的态度是积极的, 其学习情绪相对稳定,
那么情感对语言输入刺激的过滤作用就小, 学习者所获得的输入就越多; 相反, 则情感的
过滤作用就大, 而学习者获得的输入就少。依Krashen 的观点,这些作用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无论大小, 都只是负面性的, 但同时它只影响语言发展的速度, 而不影响语言发展的道路。
这些情感因素包括学习的动机、对第二语言的态度、学习者的自信心与情绪等等。
对第二语言习得而言, 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则主要包括动机(motivation)、焦虑
(anxiety)、自尊(self-esteem)、抑制(inhibition)、忍耐心( mind of endurance)、移情
(empathy)、冒险心(mind of adventure)等等, 在语言学习中, 这些因素对语言学习者的
影响并非孤立的, 它们往往相互交织, 共同作用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动机
所谓动机, 简单说就是驱使人做某事的动力。通常是指某种需要、意愿、欲望、兴趣
所产生的动力, 是行为激起和维持的原因。它是来源于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对动机的
解释有很多种,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 它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动机在情感因素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调查结果发现, 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各种因素中, 动机占33%, 学能占
33%, 智力占20%, 其他占14%。从所占的比重中, 可见它的地位。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是
推动学习者学习并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目的的一种强烈愿望, 包括目的、要达到目的的愿望、
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行动四个方面。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动机也就是内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理需要为基
础。例如,饥、渴、母爱等动机都是生理性动机。随着个体的成长,社会性需要随后出现,由
此产生了社会性动机。如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认识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一种社会
性动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掌握了一门语言,就能与目的语国家的人民进行良
好的沟通与交流,能更准确、广泛地去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等等。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这是从动机的来源角度划分的。内部动机是由于学生本人在
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外部动机则是由于受到教师或家长的赞赏等外在因
素的影响而转化成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在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不受别
人控制时,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自控行为和自主性。内部动机能取得长远的成功。对第二语
言学习者来说,内部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对学习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因为它是学习者自
己在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作用持久且有更强的推动效果,形成一种正性的循环。内部
动机能取得长远的成功;相对的外部动机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内部动机固然重要,但外部动
机也决不能忽视。恰当地利用外部因素的影响,把两种动机结合起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3)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融入型动机指学习者期望通过目的语学习而融入该目的语社团的生活中去,
利用目的语和该社团交往与沟通。工具型动机则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以目的语为工具获取
经济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实惠, 如通过考试、获取一份工作、提职等。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0067939a169486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