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疼痛服务在ICU术后镇痛管理中的应用

急性疼痛服务在ICU术后镇痛管理中的应用


2024年3月8日发(作者:)

护理学杂志2013年11月第28卷第22期 · 53 · ·论 著· 急性疼痛服务在ICU术后镇痛管理中的应用 梁丽萍,陈皎,袁啸晟,吴雪 摘要:目的评价急性疼痛服务在ICU术后镇痛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在ICU成立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生为指导的急性疼痛 服务组织,对250例术后患者(管理组)实施规范化术后镇痛,包括术前访视,疼痛评估和处理等,与采用传统疼痛管理的250例患 者(对照组)比较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管理组术后48 h内疼痛评分降低、镇痛不良反应减少、患者睡眠时间延长, 患者对急性疼痛服务的满意度提高(P<0.05,P<0.01)。结论在ICU实施急性疼痛服务进行规范的术后镇痛,可以提高镇痛效 果和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ICU; 急性疼痛服务; 术后镇痛; 疼痛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6;C9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52(2013)22—0053—03 DOI:10.3870/hlxzz.2013.22.053 Application of an acute pain service in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are unit ff Liang Liping,Chen J iao,Yuan Xiao— sheng,Wu Xue∥(Deportment of SICU,Xinhua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n acute pain service(APS)on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are unit. Methods We established a nurse—led,anesthesiologist—supervised APS,and a standardized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gram was implemented in 250 patients,including providing preoperative visits and performing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Effects were compared with 250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aditional pain management.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patients receiving pain management provided by the APS experienced less pain and fewer side—effects of analgesics,and had a longer sleep time(P< 0.05,P<O.O1);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AP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P<O.01).Conclusion Standard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vided by the APS,can improve quality of analgesia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 acute pain service;postoperative analgesia;pain management 术后疼痛可能是患者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的疼 痛,不仅给患者带来主观上的痛苦,严重的还可直接 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l_】]。研究发现,8O 患者反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 准,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选择2011年在我院行择 术后镇痛不足 ],59.5 患者因疼痛影响睡眠l_3]。随 着医学的发展,关于疼痛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 期手术后入SICU的患者500例。纳入标准:年龄> l6岁,神志清楚,可积极配合。排除标准:昏迷、痴 呆、双手疾患及伴有严重心肺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 患者。500例中男278例、女222例,年龄(47.57± l1.09)岁,体质量(57.70-4-21.93)kg。麻醉方式:全 麻398例,硬膜外麻醉102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 高效镇痛药物和高科技镇痛技术不断问世并应用于 临床,但仍有50 ~70 的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有 效缓解r4]。术后镇痛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 统药物和治疗方法未能得到正确应用和管理不当所 致 ]。Rawal等 认为,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 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服务组织,而不 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因此,急性疼痛服务(A— cute Pain Service,APS)_7]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的组 (PcA)400例。普通外科222例,骨科144例,心胸外 科48例,泌尿外科43例,其他43例。将患者随机分 为APS疼痛管理组(管理组)和传统疼痛管理组(对 照组)各2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实施方法 织机构,APS的组织形式还未完全统一,发展亦不平 衡,正处在摸索阶段l_8],国内也仅有部分医院得以开 展应用,APS如何有效开展仍有待探讨。为此,我院 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结合国内外APS的管理理 念和经验,将其应用于患者术后疼痛的管理中,报告 如下。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SICU(上海,200092) 梁丽萍:女,本科,护师 科研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技基金项目(Jyh 1120) 两组患者镇痛剂方案统一为:吗啡10 mg+ 0.9 氯化钠注射液20 mL,使用同种型号微量泵以 1 mL/h的速度静脉持续泵入。对照组采用传统疼 痛管理方法,术后每8小时或患者有疼痛主诉时评 估疼痛。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4分的患者,按照护理人员现有工作能力及 习惯给予心理护理和非药物处理方法;对非药物处 收稿:2013—07—20;修回:2013一O8—28 

· 54 ·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Nov.2013 Vo1.28 No.22 理方法无效或VAs≥4分的患者,即通知值班医生, 医生再根据经验和患者病情开出镇痛医嘱,用药后 30 min评估效果,随后到下一个评估时间点或患者 估时间点患者的疼痛程度、部位、性质、镇痛方法和效 果,并发症及镇痛满意度。 再次主诉疼痛时评估。管理组实施APS疼痛管理, 具体如下。 1.2.1.1建立APS疼痛管理小组查阅文献资料, 借鉴国内外各医疗机构成立APS服务体系的框架及 其管理方法,结合我院临床实际情况,在SICU建立 一1.2.1.5 APS工作流程术前访视时由麻醉医生制 订和解释镇痛方案,病房护士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 健康教育和疼痛评分方法培训;术毕入SICU后由病房 护士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疼痛评估,24 h内每2小时、 24 ̄48 h每4小时评估疼痛,当疼痛明显或有主诉时 随时评估。对VAS ̄4分的患者,采用鼓励、转移注意 力、冷热敷、按摩等非药物疗法减轻疼痛。对非药物疗 法无效或VAS≥4分的患者,通知病房医生开出镇痛 医嘱,用药后30 min评估效果,随后每2小时评估疼痛 直至VAS<4分。遇到难以处理的疼痛及其并发症, 个由不同专业医务人员组成的APS疼痛管理小 组。启动前召开小组会议,明确小组成立的意义、各 成员间的协作关系、职能和分工,其成员结构及职责 见表1。 表1 APS成员结构及职责 联系APN处理,如APN仍无法解决,通知麻醉师。同 时,每日由麻醉师与APN对术后患者进行疼痛查房, 预见可能发生的疼痛并对难以缓解的疼痛进行讨论, 共同对整体工作进行持续研究和改进。 1.2.2 观察指标 ①VAS值:对于48 h内的VAS 值采用Bardiau等 介绍的方法简化为VASmax(术 后VAS最大值)、VASmean(术后VAS均值)、Tmax (最大VAs值的持续时间)、PVAS>3(中度以上疼 痛的持续时间)。②镇痛药物使用量:指吗啡镇痛的 使用量。③术后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 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呼吸抑制(呼吸频率<10次/ min或指脉搏氧饱和度<0.90)。④术后24 h内及 48 h内的睡眠时间。⑤镇痛满意度:48 h后由患者对 1.2.1.2培训APS成员 组织专家和麻醉医生讲 课,介绍国内外术后镇痛技术、方法及原理、疼痛评 疼痛治疗护理及镇痛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分为非常 满意、满意、不满意和极不满意。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 t检验、Y 检验及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一0.05。 2 结果 估、观察方法及效果评价,了解疼痛治疗新知识、新理 念,走出疼痛治疗的误区。对APS人员均进行有关 镇痛过程中的系统训练,包括各种环节的差错预防与 应对、镇痛方法和药物选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诊 治、镇痛环节中的异常情况处理以及对镇痛患者定时 2.1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见表2。 4-S 表2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镇痛巡视等。病房护士进行必要的培训,了解术后镇 痛的相关知识和应急方案,为更好地为患者进行健康 知识宣教奠定基础。 1.2.1.3 APS工作模式 采用Rawal等_6]提出的 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生为指导的急性疼痛服务模 式开展APS工作。 1.2.1.4制定疼痛记录单为自行设计的术后疼痛 2.2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不良反应、睡眠 时问比较见表3。 记录单,记录项目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名称及部 位,术后镇痛方式,返回病房时间及术后48 h内各评 表3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不良反应、睡眠时间比较 

护理学杂志2013年11月第28卷第22期 · 55 · 2.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组别 例数对照组见表4。 例( ) 不满意 极不满意 1(0.4O) 表4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非常满意 满意 才能对疼痛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但临床上大多数 科室尚未开展疼痛评估,缺乏疼痛评估工具和对疼痛 的常规性评估;评估方法不正确,护士一般只是询问 250 16(6.40)114(45.60)98(39.2O)22(8.80) 患者有元疼痛,而不强调疼痛的程度或评估时过于主 观而忽略患者的真实感受,导致不能准确评估疼痛, 从而限制了对疼痛的控制。因此,我们在成立APS 之初就对所有成员进行疼痛评估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的培训,并在评估前对患者进行介绍,保证护患双方 管理组250 73(29.20)157(62.8O)19(7.60) 注:两组比较,Z一一10.626,P=0.000。 3讨论 3.1 APS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我科 成立的APS疼痛管理小组,利用我院SICU与麻醉科 都能对疼痛进行正确评估。 本研究中APS处在运行的初始阶段,尚有许多 合并为麻醉重症医学科的优势,解决该模式在很多医 院都存在的因麻醉医生紧缺造成麻醉医生指导的缺 乏、不及时和积极性不高的缺点,更迅速有效地对术 后疼痛进行规范化管理。我们通过建立APS,由包括 护士、医生和麻醉师组成的团队对疼痛进行规范化管 理,加强术前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改变疼痛必然 存在和镇痛药易成瘾的错误观念,勇于向医护人员提 出疼痛主诉并接受镇痛治疗。同时,加强护士自身疼 痛知识的培训,提高对疼痛的重视程度,能正确使用 疼痛评估工具对疼痛进行客观有效的常规性评估和 记录,及时发现疼痛并给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本 研究中,管理组VA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1),说明APS的实施提高了患者术后镇痛的效 果。 3.2 APS能保障患者睡眠、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敬雪梅等_9 报道,实施APS疼痛管理后,患者术后24 h和48 h睡眠时间分别为1O.12 h和16.72 h,相比 之下,本研究患者术后睡眠时间低于上述报道,可能 与ICU昼夜频繁的治疗护理工作、光线、噪声等环境 有关。但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术后睡眠时间显著延长 (P<O.01),说明APS的实施,能保证术后患者的睡 眠;而镇痛技术不是无痛技术,患者的体质不同,对药 物的耐受程度也不相同,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 应。英国有研究者按比例选取各种规模的医院,在有 统一指导方针的APS执行6个月后,患者恶心率由 37 降至23%,呕吐率由22 降至12 [=5]。相比之 下,我们APS管理下镇痛的恶心呕吐为5.2 ,这可 能与不同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患者的代谢和排泄的 个体差异有关。本研究中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为 0.40 ,和Ready等_1 的0.64 、Shapiro等 的 0.40 的研究结果相似。这显示了APS管理取得良 好镇痛效果的同时,亦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APS能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 本研究发现护士 定时、主动地评估患者疼痛,增加护患间沟通机会,改 善护患关系,患者认为护士对其术后疼痛给予了足够 的重视,即使术后存在中等程度的疼痛但对术后镇痛 仍表示满意。 3.4疼痛评估是APS有效实施的关键 正确评估 疼痛是有效镇痛的第一步,只有作出客观定量评价, 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改进。未来工作重点将放在:①加 强医护人员观念转变和与患者之间的沟通;②注意疼 痛评估工具的选择、优化疼痛记录单;③合理使用镇 痛药物(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④疼 痛诊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补充,并实施全面的专科培 训;⑤临床学科间的合作、协调;⑥加强社会对疼痛治 疗的宣传、认识和关注。APS的建立是一项需长期进 行、不断改进的工程,需要医疗机构人力和财力的投 入,如何摸索出适合中国医院临床实际的疼痛管理方 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傅爱凤,郑志惠,王爱琴,等.疼痛对创伤骨科术后患者生 命体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20):3-5. [2]王增英.加深对疼痛和止痛的机理认识,提高护理质量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2(60):258—260. [3] 李漓,刘雪琴.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632—634. [4]Bardiau F M,Taviaux N F,Albert A,et a1.An inter— vention study to enhance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J].Anesth Analg,2003,96(1):179—185. [5]Powell A E,Davies H T,Bannister J,et a1.Rhetoric and reality on acute pain services in the UK:a national postal questionnaire survey[J].Br J Anaesth,2004,92 (5):689—693. [6] Rawal N,Berggren L.Org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 vices:a low—cost model[J].Pain,1994,57(1):117-123. [7]Gayatri P.Postoperative pain services[J].Indian J Anaesth, 2005,49(1):17-19. [8]洪溪,黄字光,罗爱伦.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 麻醉学杂志,2005,25(1O):798—799. [9] 敬雪梅,陈中林,何平.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管理模式在 普通外科应用的临床效果研究[J].1临床和实验医学杂 志,2007,6(2):34—35,37. [1O]Ready L B,Oden R,Chadwick H S,et a1.Development of an anesthesiology-based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service[J].Anesthesio1。gy,1988,68(1):100—106. [11]Shapiro A,Zohar E,Kantor M,et a1.Establishing a nurse—based,anesthesi0l0gist—supervised inpatient acute pain service:experience of 4,617 patients[J].J Clin Anesth,2004,16(6):415-420. (本文编辑吴红艳)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9904254a167035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