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冠疫情报道框架实证研究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冠疫情报道框架实证研究


2024年2月7日发(作者:)

媒介融合《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冠疫情报道框架实证研究◎闫红莹1摘要]21世纪以来,“非典”、“甲型H1N1”、“埃博拉”以及当今的“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相继

爆发。本文发现疫情报道面前,《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社交媒体传播中起着舆论先锋作用的同时,但也存在着新闻话语

的失语、失真与失度,中心化传播模式严重以及信息、利益与价值共同体失衡等问题,对此本文从新闻话语的对话模式、网

络时代下多角关系建构以及社会共同体的建设三个方向探究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在新冠病毒报道中的传播模式:[关键词]《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型冠状病毒报道枢架媒体作为时代的发言者,面对我国突发的公共卫生事

件,应当有着高度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勇于冲到时代的

前沿,做事实的发言者和分析者,为大众拨云见雾。而现实

中,媒体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显露我

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上的不足。本文从健康传播理

论的视角,从发展新闻的对话模式、在信息传递中构建多元

关系网络和立足社会共同体三个层面对《人民日报》新冠肺

炎疫情报道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形式(数量、篇幅、体裁、图片使用)、文本内容(信息来源、报

道主题、报道标题、引语使用)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人民日

报》在新冠病毒疫情报道中的传播特点。(一)报道频率:紧凑集中从2019年12月15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出现的第一

例“新冠病毒”病例后,有将近半个月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

一直到2019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开始在社交媒

体——微信中推送第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的告知。即“武汉发

现不明原因肺炎,不能断定是SARS”。此后半个月,《人民日

报》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数量一共为7条。一直到1月20

日当天报道9条后,新闻数量开始激增。从1月丨6日至31

日,新闻数量由上半月的4条激增至175条,2月下旬甚至一、研究方法与发现本文通过统计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3月15

日《人民日报》在社交媒体—微信中的新闻报道,从报道融媒体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其以媒介为载体,在相互

共存与互补发展中来实现信息的全面整合与传播,从而在

融媒体时代下,就要从传统媒体的发展优势出发,在依靠融

媒体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到底如何做好广电记者的转型发展工作,最大限度提

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水平?同时,在广电新闻的传播中

调动受众关注的欲望,用活融媒体新业态来进行创新?如何

凸显报道深度,突出受众地位,实现“未播先火”的目标呢?

这都值得我们每一个媒体人来深思。例文:“作为荆门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解放街(中天街)

记录了荆门城市商业发展的历史,承载着几代荆门人的难

忘记忆。目前,荆门市正着手启动解放街提升改造项目,提

升改造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到底会带来哪些变化呢……”

以上这段文字是笔者在做解放街即将“提档升级”时的

一则导语,通俗易懂但又有点隐晦,它似乎要告诉大家解放

街的新容颜,但欲言又止,会让你在不经意间,接着问一句

“解放街会改成什么样子”的欲望。其实不难看出,只凭单一的传播手段来吸引受众,力度

是不够的。在生产解放街即将“提档升级”这一题材的产品

时,笔者运用新媒体手段,对解放街即将改造的设计亮点进

行了预热,还在传统媒体提前发布节目预告,让受众的意识

从视觉上先入为主。在融媒体矩阵的传播下,收到不少市民

留言、献策。同时,笔者还创新报道形式,把直播间搬到室

外,以主持人见闻把受众带人进来;并在内容上层层递进,

邀请嘉宾从市民关心的为什么要改、如何改、改后的景象等问题来聊,让受众从视觉、听觉上、思想上不知不觉的融入

其中。此稿播出后,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颇多业内媒

体或咨询、或转发、或效仿。笔者认为,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媒体如何变革,融媒体

的未来也是十分光明的。只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

体发展规律,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

等,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都能在融媒

体时代实现工作转型和能力提升,创新媒体业态、有效提升

新闻产品的整体质量。结语概而论之,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台的传统媒体人,要想成

为融媒体时代的业界翘楚,不仅要在业务上转型和能力上

提升,练就成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有着过硬的业务本领

的传播者。同时,也要掌握好新媒体的传播技巧,求新求变,

找到在融媒体环境下符合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多柄发展,

实现媒介传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并存,创作出更多

更好的佳作。参考文献:m廖靖文:《融媒体时代,更需要专业记者》,《青年记

者》2017年25期[2]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栾轶玫:《融媒体传播》,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版(荆门广播电视台)54

新闻前哨2021年第1期

媒介融合达到211条,这给民众心理带来的冲击力可想而知(二) 报道篇幅:力求精简凝练在统计的715条新闻报道中,有669条为200-800字

以内的短消息,占比高达94%。迄今为止,新冠肺炎是全球

范围内的大面积传染性疾病,报道的战线长,范围广,采访

的难度大,造成篇幅较短。同时这也与记者采写新闻的倾向

有关,与新媒体时代下的特点有关。在重大疫情面前,迅速

抓住读者注意力、把重要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受众也是此次

《人民日报》报道篇幅较短的重要原因。(三) 消息来源:官方信息本文发现新华社是《人民日报》最信赖的权威信息来

源。政府部门指的是中央及地方政府所属部门,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国家各部委的态度和公告是《人民日

报》最为关注的信源。根据研究样本本文发现,在新型冠状

病毒疫情报道中,有大多数新闻主要来源与政府部门和《人

民日报》,分别占比43%和29%。其中来源于普通民众和

媒体的较少,为2%。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职责是站在国

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但是过多的发布一些官方信息而缺

少应有的解读是《人民日报》疫情报道的一个短板。(四)

报道主题:侧重新闻导向性本文将疫情事件报道的主题分为疫情动态、政府举措、

科研成果、病患追踪、社会防治、专家答疑、科普宣传、国际

援助、社会影响等九大类。在主题分布中,很明显政府举措、

疫情动态与社会防治、社会影响占比较高。可以看出《人民

曰报》在疫情报道中重视新闻导向型。而科研成果与科普宣

传的比例较少,内容也多是围绕勤洗手、少出门进行。健康

传播是媒体的一项基本职能,媒体在报道时应该保证知识

导向型与新闻导向型报道的平衡。(五) 情感属性:正面报道较多报道语气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三类。这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的是传者对于事件的态度和倾向,同时也影响着受众

对事件的看法。在统计的714条消息中,人民日报正面报道

的消息达487篇,负面报道7篇,中性报道220篇。由此可

见报道立场的鲜明。如何在报道语气中寻求平衡,既能够保

证信息的真实客观,又保留媒体的原则态度,既做到信息的

准确传播,又关注公众的利益诉求,需要主流媒体在传染病

疫情事件报道中不断摸索。二、健康传播视角下《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传

染病疫情报道框架展望(一)疫情报道新闻话语的对话模式学界普遍认为,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够帮助公众正

确认知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建立切实可行的防范机制。新媒

体时代公众更喜欢传授双方平等的对话式传播模式。这种

互动可以在消息来源、新闻体裁、功能设置以及间句风格四

个方面进行转变。首先,消息来源方面可以更为全面,由以

政府机构为主转变为政府、专家、媒体、自媒体等全面信源,

这样益于营建良好平衡的对话模式。新闻体裁方面由原来

消息为主转为新闻凋查、专访、记者手记等多种体裁。功能设置方面可以新增公众发言渠道,拓宽更多发声个体。本文

认为,以平静、客观、理智的报道更能体现中国人的自信、坚

定和处惊不乱。这更加符合依靠科学战胜新冠病毒的含义。(二) 疫情报道信息传递中的多角关系根据报道篇幅、新闻体裁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关于疫

情现状的报道以短消息居多,具体深入的挖掘主要包括对

医务工作者的赞扬和专家治疗成果的肯定。这体现出新闻

报道中焦点突出,双向均衡不足。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要注重

报道焦点的双向表达,既有关于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举

措,又有关乎普通民众的疫情信息。因此传染病疫情报道要

拉近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塑造公众的认同感。传染病疫情报

道要善用健康传播理念,利用意见领袖为关键点构建关系

网络,加强社会各群体的认知认同,从而构建传染病疫情报

道的新脉络。(三) 疫情报道的社会共同体指向构建社会共同体的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的报道指向。一

是以信息为根本,分享有关事实信息,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

求为传染病疫情报道的第一要义;其中关于患者的新闻报

道占比6%。很明显,关于病患者的信息较少,而在新冠病毒

疫情中,病患者的行踪、生活、心理十分重要。二是以利益

为导向,报道要以普通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关乎普通

民众的具体新闻报道一共37条,占比7%。其中更多的是

较为抽象的新闻报道。可以对网上广泛引起人们关注的

“河南硬核村长”、“隔离的广大人民”适当的给予一定的关

注,来拓宽疫情新闻的视野。三是以价值为信念,新闻不仅

仅是报道时间,而是要致力于构建人们立足与专业知识和

人文情怀的认知观念,在这一层面,值得肯定的是《人民曰

报》多是通过报道中国各地对于武汉的帮助,这类新闻涉

及主体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甚至老人与孩子都纷纷贡献

自己的力量。结语本文认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媒体有着重要的

职责来当公众的吹哨人、分析者以及动员者。毫无疑问,《人

民曰报》微信公众号作为主流媒体的先锋,在稳定社会和

谐、动员社会力量、凝聚公众团结方面有着不可否定的功

劳。但是,《人民日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在疫情

潜伏期的新闻预警程度、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疫情

中后期的利益与价值共同体的构建方面仍然有一定的提升

空间,以此在疫情报道中勇当人民的先锋队。参考文献:[1] 汤雁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研究》,暨南大学

2016年学位论文[2] 王婷婷:《〈人民日报>传染病疫情报道框架研究》疆大学2017年学位论文[3] 张君昌、郑妍:《媒体舆论与全民动员—中国传抗击非典报道全景透视》,《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新闻前哨2021年第1期 55,新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7260996a148661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