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4日发(作者:)
第47卷第2期019年4月2气 象 科 技TEOR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ME ol.47,No.2V.2019Arp湖北省山区与平原雷电分布及其参数特征王学良 张科杰 余田野 汪姿荷)(湖北省防雷中心,武汉430074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山区与平原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及其差异,为山区和平原地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山估提供参考,根据湖北省ADTD地闪定位系统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监测的资料,区和平原地区的地闪频次、极性、雷电流幅值和波头陡度等参数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山区地闪密度略高于平原地区,平原正地闪百分比稍高于山区,近10年的正地闪百分比呈上升趋势。②正地闪平均强度山负地闪平均强度山区比平原小3.平原总地闪平均强度比山区大3.区比平原大1.16kA,67kA,46kA。③总地闪小雷电流幅值(概率山区比平原大8.大雷电流幅值(概率平原比山区大0.I≤3I>10kA)9%,00kA)6%。④山区//,平原正、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分别比山区正地闪平均陡度分别比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大2.44kAs和2.31kAsμμ/、//。可以得出,大3山区小雷电流绕击率大于平原,正地闪雷电感应的危害大.41kAs5.77kAs和5.64kAsμμμ于负地闪和总地闪;平原地区大雷电流反击率比山区大,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山区。关键词 山区;平原;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446 DOI10.19517.1671.201801396345P 文献标识码:A-j引言雷电也称闪电,是雷暴天气中发生的一种长距离瞬时放电现象。由于闪电产生的大电流、高电压和强电磁辐射等,常常对电力、通信、交通运输、自动控制等部门造成严重破坏或巨大损失,甚至对人民]13-。因此,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类对雷特征,尤其是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和陡度等雷电参数是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数据,对研究雷电活动特性、雷电防护措施及分析鉴]1113-。由于定雷击事故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雷电参数的分布情况与地形地貌、土壤电阻率、天气14],气候条件等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国内外学者对雷电参数相关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外学者根据美国1分析了989—1999年共11年雷电监测资料,闪电频次、雷电流幅值和闪电密度等雷电参数变化15]。特征[EEE工作组根据全球雷电流幅值分布研I电现象进行了长期不断的探索,许多国内外科学家]45-。2对雷电进行了无数次的观测和试验研究[0世纪7美国科学家Um0年代,an和Krider提出并实]76-。随着雷电监测技现了现代雷电监测定位技术[]1168-。国内学究,推荐了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公式[19]者曾楚英等[在综合国内外雷电观测资料的基础术的发展和成熟,目前我国已建成的雷电定位系统()能实时监测并显LihtninLocationSstem,LLS ggy 示地闪的时间、位置、极性、频次、强度和陡度等雷电参数,从而改变了过去只能依赖人工观测获取的雷暴日数及其推算地闪密度等雷电参数,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内的雷电参数的分布规律提]081-。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上,分析了雷电参数与海拔高度、地理纬度的关系。20]钟连宏等[研究了土壤电阻率对雷电放通过试验,1]1电过程的影响。刘刚等[根据1999—2008年雷电定位资料,统计分析了广州市平原和山区的雷电流14]幅值概率分布特性等。李瑞芳等[以广东省雷电定位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地形、不同地域的雷电密21]度分布特征。赵伟等[根据浙江省电力部门雷电雷电参数是反映某一区域雷电活动强弱的基本://ttxk.net.cn气象科技www.hpqj)湖北省雷电灾害防御科研专项(资助FL014022-Y-: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雷电气候、雷电防护技术研究,作者简介:王学良,男,E962年生,mailwxlhbfl63.com1@1定稿日期:收稿日期:22018年3月13日;018年9月30日
833气 象 科 技 第47卷定位系统2研究结果表005—2011年的地闪资料,明,地闪高密度区的分布,与气候、地形、地貌、地面大型水体和城市热岛效应有着密切关系。王学良]2225-等[根据湖北省L统计分LS监测到的雷电资料,析了湖北地区云地闪频次、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和雷电流波头陡度等雷电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上述文献对山区和平原的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及其对比分析研究较少,为此,根据湖北省ADTD(Advanced)第2代地闪DirectionFindinonTimeDifference g 定位系统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监测的资6]2,料[在湖北省境内选取能代表山区和平原的2个区域,分别统计其云地闪频次、极性、雷电流幅值强度和雷电流波头陡度等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并对山区和平原雷电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山区和平原雷电活动规律及其防护措施提供参考。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湖北省ADTD雷电定位系统于2006年建成,[7](。该系统是由中科院包含1图1)3个探测子站2图1 湖北省闪电定位探测子站分布图、区代表山区地形(宜昌等8个县(市)图2中左侧蓝,色线框内)在纬度相差不大的地区,选取江汉平原的应城、天门、汉川、蔡甸、潜江、仙桃、监利和洪湖等、市)区代表平原地形(图2中右侧蓝色线框8个县(,上述2个区域雷电监测理论探测效率在9内)0%222]。山区与平原面积分别为1以上[和9777km2。采用湖北省A6783kmDTD雷电定位系统1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制,主要用于探测云地闪,单站探测范围约为1组网后网内理论定50km,位精度优于3雷电流幅值和波头陡度值采用00m,]2380-,多站信号强度归一化(处理方法[该系100km)2006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监测的云地闪电资料,并剔除闪电强度为零和大于等于500kA的数据,分别统计分析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年、季、月、逐日各小时的正地闪、负地闪、总地闪次数和年、月、逐日各小时的雷电流幅值和波头陡度。统从投入业务运行至今实际运行性能良好。在鄂西山区选取兴山、远安、宜陵、巴东、秭归、长阳、五峰和图2 湖北省山区与平原区域分布
第2期王学良等:湖北省山区与平原雷电分布及其参数特征933 按照整点分别统计00:00—01:00(整点数据不包括起始整点,包括结束整点数据,下同),01:00—02:00,…,22:00—23:00,23:00—24:00(北京时)的闪电次数、雷电流幅值强度和波头陡度,标记为01:00,02:00,…,23:00,24:00的闪电次数、雷电流幅值强度和波头陡度。分别统计雷电流幅值大于2、5、10、15、…、190、195、200kA的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正地闪+负地闪)次数,计算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大于不同雷电流幅值的闪电次数占其闪电总数百分比,即可得到大于不同雷电流幅值的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的累积概率。采用3—5月、6—8月、9—11月和12月到次年2月,分别代表春、夏、秋、冬4个季节;本文规定:1天中07:00—12:00代表上午,13:00—18:00代表下午,19:00—24:00代表傍晚,01:00—06:00代表凌晨,07:00—18:00代表白昼,19:00至次日06:00代表夜间。年、月、时和10年平均雷电流幅值、波头陡度,分别由相应期间的雷电流幅值绝对值、波头陡度总和与其对应的闪电次数总和之比求得。2 结果分析2.1 闪电频次及极性分布特征分析2.1.1 年际变化特征统计2007—2016年雷电监测资料表明,山区与平原地闪次数分别是530295和406062次,其10年平均地闪密度分别为2.68次/(km2·a)和2.42次/(km2·a)。说明山区地闪密度略高于平原地区,与文献[31]统计得出的华中地区地闪密度为2.74次/(km2·a)结论差异不大。山区与平原负地闪频次分别占其总地闪频次的94.26%和94.61%。图3给出了山区与平原各年份的总地闪频次占其10年总地闪频次百分比的变化曲线。图3显示,山区与平原总地闪频次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近10年的总地闪频次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本文所选取的山区与平原地区属于基本相同的雷电气候环境。闪电频次相对最少年份山区与平原均出现在2014年;闪电频次相对较多的年份,山区发生在2010年,平原则出现在2008年和2010年。统计2007—2016年各年正地闪频次占总地闪频次百分比显示,山区与平原正地闪百分比年际变化明显,山区年平均正地闪比率在3.74%~15.03%,平原年平均正地闪比率在3.74%~9.81%。山区变差系数Vp=0.33[32],大于平原变差系数Vp=0.30。山区和平原近10年平均正地闪百分比分别为5.39%和5.74%,平原稍高于山区。从图3可以看出,近10年的正地闪百分比呈上升趋势,与文献[31]指出从2005—2014年正极性比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的结论一致。图3 2007—2016年湖北省山区与平原各年总地闪频与10年总地闪之比,各年正地闪与各年总地闪之比年际变化2.1.2 季节变化特征根据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ADTD监测资料,表1给出了不同季节总地闪和正地闪频次百分比。从表1可知,山区与平原总地闪频次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山区与平原夏季总地闪频次最多,分别占全年闪电频次的76.22%和72.85%,春季多于秋季,冬季最少,与文献[33]结论一致。春、夏季山区地闪占全年闪电频次的95.50%,平原占94.11%,由此说明,春夏季是山区与平原雷电多发季节,也是雷电防护的关键季节。表1数据显示,正地闪占其总地闪频次的比率季节变化明显。山区和平原夏季正地闪比率最低,冬季最高,秋季高于春季。经统计,除夏季外,春、秋、冬3个季节的总正地闪比率,山区和平原分别为9.65%和8.45%,也就是说,夏季山区和平原的正表1 2007—2016年湖北省山区与平原总地闪及正地闪占比季节分布%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山区平原山区平原山区平原山区平原总地闪占全年比率18.51 21.26 76.99 72.85 3.43 4.65 1.07 1.24正地闪占总地闪比率8.61 7.93 4.12 4.73 13.86 8.98 14.03 15.46
034气 象 科 技 第47卷地闪比率分别是其他季节的42.69%和55.97%。其主要原因是夏季雷暴云暖云区厚度较厚,雷暴云混合区域内的过冷水含量少,使得混合区域内的大粒子浓度较小,加上反转温度层较低,下部正电荷区存在的范围小且强度较弱[34]。因此,夏季相对其他季节,山区和平原的正地闪比率最小。从表1中山区与平原的正地闪比率季节变化来看,秋季山区正地闪比率比平原高5%左右,冬季平原比山区高1.43%。春、夏季正地闪比率,山区与平原相差在1%以下;秋季山区正地闪比率比平原明显较高的原因可能是鄂西山区秋季的出现连阴雨的频率大于江汉平原[35],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1.3 月变化特征图4给出了2007—2016年山区与平原各月的总地闪频次占其全年闪电频次百分比的变化曲线。从图4可以看出,山区和平原的总地闪频次月变化大致呈双峰特征,山区主峰在8月,次峰在4月;平原主峰在7月,次峰在5月。1年中,3—9月山区和平原总地闪频次分别占全年的97.85%和96.8%,属雷电多发期,其他月份山区和平原总地闪分别占全年的2.15%和3.72%,属雷电少发期,7—8月是雷电集中高发期,山区和平原总地闪分别占全年的71.95%和63.81%,9月闪电频次急剧下降,山区和平原8月闪电频次大约分别是9月的16.6倍和12.2倍。7—8月空气水汽含量充沛,对流发展旺盛,有利于雷电的形成,加上山区地形抬升作用,因此,一年中7—8月雷电最多,而且山区多于平原。图4 2006—2016年湖北省各月山区与平原总地闪和正地闪与全年总地闪之比月变化图4中山区与平原各月正地闪百分比可以看出,1月和12月正地闪比率较高,7—8月正地闪比率较低。统计显示,1月山区正地闪比率最大为28.89%,12月平原正地闪比率最大,高达85.71%;山区和平原正地闪比率最小值均出现在8月,分别为3.52%和3.96%,这与我国正地闪百分比最小值在8月,其最小值为3.6%的结论基本一致[36]。1—2月、4月和12月,平原正地闪比率均比山区高;5月和9—11月,山区正地闪比率比平原高,其他月份,山区与平原相差在1%以下。上述结论说明,正地闪比率冬季平原比山区高,秋季山区高于平原地区,与季节变化特征一致。2.1.4 日变化特征图5显示不同时段总地闪频次与全天总地闪之比,山区和平原总地闪频次比率日变化特征明显,凌晨至上午气温相对较低时段,总地闪频次比率较低,下午至傍晚气温相对较高,其总地闪频次比率也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午后太阳辐射影响,地面温度升高,热力条件较好,有利于对流云的发展,一般对流云在午后开始发展,在傍晚时达到最高[2,37]。山区总地闪频次比率在下午18:00达最大值,最小值出现在中午12:00,11:00—18:00总地闪频次比率为快速增加时段,17:00至次日12:00,总地闪频次比率逐渐减少;平原总地闪频次比率在下午17:00达最大值,最小值出现在11:00,10:00—17:00总地闪频次比率增加较快,为快速增加时段,16:00至次日11:00,总地闪频次比率整体呈减少趋势。对比山区与平原总地闪频次日变化特征显示,山区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均比平原地区偏晚1h左右,12:00—21:00,山区总地闪频次比率大于平原,其他图5 2007—2016年湖北省山区与平原各时段总地闪和正地闪与全天总地闪之比日变化(01:00表示00:00—01:00含01:00不含00:00的整点数据,依此类推,下同)22
第2期王学良等:湖北省山区与平原雷电分布及其参数特征134时间,平原的总地闪频次比率大于山区,也就是说,由于山区地形抬升作用,下午至傍晚时段,山区比平原更易发生雷电,其他时间平原比山区更易发生雷电。统计山区与平原各小时正地闪比率发现,山区和平原的正地闪比率日变化曲线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二者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气温相对较低的凌晨至上午时段,正地闪比率较高,气温相对较高的下午至傍晚,正地闪比率较低,与总地闪频次比率日变化曲线呈相反关系。图5中正地闪比率变化曲线可见,04:00—12:00山区正地闪比率明显高于平原,其他时段山区与12:00—17:00平原高于山区,平原差异不大。山区正地闪比率在10:00—12:00最高为14%左右,最低在15:00仅有3.0%,山区正地闪比率呈急剧下降,由11:00—14:00,平原正地闪比率在113.93%将至3.0%;3:00最高为9平.09%,18:00最低为3.76%,12:00—15:00,原正地闪比率呈快速下降,由9.09%降至3.9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上午一般对流发展不旺盛,雷暴活动较弱,午后对流发展旺盛,雷暴活动增强,而在较弱的雷暴过程或雷暴的消亡阶段,更容易发生正地闪,相对较强的雷暴或在雷暴成熟阶段则]3389-。因此,较少发生正地闪[山区和平原正地闪比率在午后均快速下降,加上山区地形抬升作用,山区的雷暴云发展强于平原,使得山区正地闪比率比平原更少。上午山区正地闪比率高于平原,可能是山区相对于平原总地闪频次较少,加上上午一般对流发展不旺盛,雷暴活动相对较弱,有利于正地闪发生。2.2 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分析2.1 年际变化特征2.从表2中可以看出,山区各年正地闪强度在平均强度为4平原各年46.50~60.96kA,9.61kA,正地闪强度在4平均为41.51~56.65kA,8.45kA。比较山区与平原各年正地闪强度可见,山区与平原正地闪平均强度差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即有的年份山区大于平原,而有的年份平原大于山区,如2007年山区正地闪强度比平原大7.12kA,2015年平原比山区大9.10kA,10年平均山区比平原高1.16kA。说明山区正地闪平均强度比平原地区偏大,但差异不大。其原因是正地闪大部分位于雷暴云的上层云砧下方,其垂直高度不会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出现较大变化,而且山区与平原海拔高度差相对于云砧下部正电荷离地面的高度差异相对较小,正地闪强度受到山区与平原海拔高度影响较]4402-,小[山区与平原平均正地闪强度差异不因此,大,变化规律不明显。kA总地闪强度表2 2负、总地闪强度007—2016年湖北省山区与平原各年正、正地闪强度山区负地闪强度平原41.5144.4449.99 42.4243.6750.08 53.89 53.20 56.56 56.1448.45差值-7.21 -2.21 1.77 -5.12 -7.18 3.21 7.38 4.60 9.10 -4.82 -1.16 山区平原32.87 35.31 32.97 34.30 32.50 35.03 37.29 39.72 37.64 36.20 34.73 差值1.68 4.71 0.89 1.77 4.05 4.07 6.78 8.26 5.97 6.28 3.67 山区平原3193. 35.79 33.71 34.68 33.14 35.93 38.48 40.96 39.43 38.15 35.52 差值1.214.390.931.563.854.267.138.116.303.573.460072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平均48.72 46.64 48.22 47.54 50.85 46.87 46.50 48.61 47.46 60.96 49.61 31.19 30.59 32.08 32.53 28.45 30.96 30.51 31.47 31.66 29.92 31.06 31.99 31.39 32.78 33.11 29.29 31.67 31.34 32.85 33.13 34.58 32.06 山区负地闪强度在 表2中负地闪强度显示,平均为3平原负地闪强28.45~32.53kA,1.06kA,度在3平均为32.50~39.72kA,4.73kA。平原各平均强度年负地闪强度比山区大0.89~8.26kA,比山区大3.67kA。山区正地闪平均强度比负地闪平均强度大1平原正地闪平均强度比负地8.55kA,
234气 象 科 技 第47卷闪平均强度大13.72kA。统计表明,山区与平原总地闪强度年变化特征与负地闪强度变化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山区和平原负地闪频次约占总地闪频次的95%左右。山区总地闪强度在29.29~34.58kA,平均为32.06kA,平原总地闪强度在33.14~40.96kA,平均为35.52kA,平均强度比山区大3.46kA。山区相对于平原地区海拔高度较高且土壤电阻率较大,雷暴云底离地高度比平原地区要低,在云中大量电荷形成之前就已达到空气的临界击穿强度,而且在土壤电阻率较大地区,发生较大雷电流幅值的概率较小[11,43],所以山区负地闪和总地闪雷电流幅值平均强度均比平原地区小。2.2.2 月变化特征统计2007—2016年总地闪频次表明,2—11月山区和平原总地闪频次分别占全年的99.99%和99.98%,说明1月、12月山区和平原地区地闪频次相对很少,其平均雷电流幅值强度不能真实反映其统计规律,因此,本文采用2—11月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山区和平原雷电流幅值月变化特征。从图6可以看出,除9月平原负地闪强度稍大于正地闪外,其他各月山区与平原的正地闪强度均明显大于负地闪。图6中的正地闪强度月变化显示,山区和平原正地闪强度相对负地闪强度月变化明显较大。山区8—11月正地闪强度逐月增加显著,最小值出现在8月为41.34kA,最大值在11月为60.30kA。山区2—8月正地闪强度明显呈减小趋势,与崔海华等[44]统计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是随温度升高,空气相对密度减小,而雷电击穿空气的电压与空气相对密度呈正比关系[45],因此,随温度升高,空气相对密度减小的月份,其雷电流幅值相对较小,图6 2007—2016年湖北省2—11月山区与平原正、负地闪强度变化反之,雷电流幅值相对较大。平原2—10月正地闪强度减小趋势明显,与冯真祯等[46]研究结果相同。平原正地闪强度最小值出现在10月为36.38kA,最大值在2月为66.89kA。比较各月山区与平原正地闪强度可见,2—4月平原地区大于山区,7—11月山区大于平原地区,二者差异变化规律不明显。其原因是正地闪大部分位于雷暴云的上层云砧下方,其垂直高度不会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出现较大变化,因此,山区与平原月平均正地闪强度差异不大,变化规律不明显。图6中负地闪强度月变化表明,山区与平原负地闪强度相对正地闪强度变化幅度较小。山区负地闪强度2—5月呈减少趋势,5—9月呈增加趋势,最小值在5月为28.29kA,最大值为34.40kA在9月,平原负地闪强度4—9月呈波动增加趋势,最小值在11月为30.26kA,最大值为41.64kA出现在9月。比较各月山区与平原负地闪强度发现,3—10月平原地区负地闪强度大于山区,在雷电多发期的3—9月在平原负地闪强度比山区大2.31~7.67kA,其中3、6、9月差异明显。说明山区相对较高的海拔和较大的土壤电阻率对负地闪强度的减小作用明显大于正地闪。统计分析表明,山区与平原总地闪强度月变化与负地闪相似,3—9月平原总地闪强度比山区大2.18~7.63kA,其中3月和6月比山区分别大7.63kA和7.11kA。2.2.3 日变化特征图7给出了2007—2016年山区与平原正、负地闪强度日变化曲线,从图7中可以看出,山区与平原各小时的正地闪强度均大于负地闪。山区正地闪强度日变化大致呈双峰型,主峰在中午06:00—12:00图7 2007—2016年湖北省山区与平原正、负地闪强度日变化
第2期王学良等:湖北省山区与平原雷电分布及其参数特征334左右,次峰在傍晚17:00—20:00左右,谷底出现在下午16:00;平原地区正地闪强度日变化大致呈单峰型,主峰区在上午的07:00—12:00,谷底区在傍晚的16:00—22:00。00:00—12:00山区和平原的正地闪强度相对较大,并呈波动增加趋势,11:00—24:00,山区和平原的正地闪强度相对较小,呈波动减少趋势,其中山区正地闪11:00—16:00呈直线减少,15:00—20:00明显增加。比较山区与平原逐小时正地闪强度可见,与其月变化相似,二者差异变化规律不明显,也进一步说明正地闪强度日变化受山区与平原海拔高度影响较小。从图7中负地闪强度逐小时变化曲线可知,山区负地闪强度01:00—12:00呈波动减少趋势,11:00—24:00,呈波动增加趋势;平原负地闪强度00:00—15:00,呈波动减少趋势,14:00—24:00,增加趋势不明显。比较山区与平原逐小时负地闪强度可见,平原各小时平均负地闪强度均大于山区。统计显示,01:00—14:00平原负地闪强度比山区偏大3.63~8.27kA,15:00—24:00比山区偏大1.05~3.46kA,最大值在上午08:00为8.27kA,最小值出现在傍晚22:00为1.05kA。山区与平原总地闪强度日变化与负地闪相似,平原各小时平均负地闪强度均大于山区。01:00—14:00平原负地闪强度比山区增大3.11~7.96kA,14:00—24:00比山区偏大0.85~3.81kA,最大值在上午07:00为7.96kA,最小值出现在傍晚22:00为0.85kA。为进一步了解1天中不同时段山区与平原地闪强度分布特征,表3显示凌晨至上午(00:00—12:00)和下午至傍晚(13:00—24:00)2个时段山区与平原正、负、总地闪强度及前后2个时段的地闪强度差值。从表3可以看出,山区与平原凌晨至上午时段的正、负、总地闪强度均比下午至傍晚时段的强度明显增大。比较00:00—12:00与13:00—24:00的山区和平原正、负、总地闪强度差值发现,正地闪比负地闪和总地闪差值大,山区比平原差值大。山区凌晨至上午时段正、负、总地闪强度分别比下午至傍晚时段的强度增大16.72、2.83、4.43kA,平原凌晨至上午时段正、负、总地闪强度分别比下午至傍晚时段的强度增大4.79、2.41、2.90kA。其原因可能是随温度升高,空气相对密度减小,而雷电击穿空气的电压与空气相对密度呈正比关系[45],在下午至傍晚时段空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较小,其雷电流幅值相对较小,反之,在凌晨至上午时段空气温度相对较低,空气相对密度较大,雷电流幅值相对较大。表3 2007—2016年湖北省1天中不同时段山区与平原正、负、总地闪强度比较kA山区平原正地闪负地闪总地闪正地闪负地闪总地闪01:00—12:00 53.42 30.70 32.70 51.18 36.36 37.4613:00—24:00 36.70 27.88 28.27 46.39 33.95 34.56差值16.72 2.83 4.43 4.79 2.41 2.90 注:整点数据不包括起始整点,包括结束整点数据。2.2.4 累积概率分布特征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布曲线,可拟合成如下式[47]:P=1/[1+(Iba)](1)式中,I为雷电流幅值,2kA<I<200kA;P是指大于雷电流幅值I的累积概率;参数a表示中值雷电流幅值(单位:kA),即大于雷电流幅值a的累积概率为50%,a的增大反映某一地区的雷电流幅值普遍较大;参数b反映了曲线变化程度,随着b增大,中值雷电流附近的曲线变陡,两端的曲线变化变缓,即反映某一地区的雷电流幅值在较大和较小的情况下比较集中,在中值雷电流幅值附近比较分散[48]。表4给出了2007—2016年山区和平原不同极性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拟合表达式的a、b值以及实测值与拟合值的相关系数。从表4可知,山区正地闪的a值比平原大,平原负地闪和总地闪的a值比山区大;山区和平原正地闪的a值明显大于负地闪和总地闪,说明山区正地闪强度比平原大,平原负地闪和总地闪的强度比山区大,山区和平原正地闪强度明显大于负地闪和总地闪。表4中山区与平原负地闪和总地闪的b值差异不大;山区正地闪b值比平原大0.21,说明山区正地闪中值雷电流幅值附近曲线比平原陡,山区雷电流幅在较大和较小的情况下比较集中。表4中山区和平原的正、负、总地闪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9989及以上,均通过0.001显著性检验[49]。说明,山区和平原的正、负、总地闪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布拟合效果非常好。
434气 象 科 技 第47卷表4 2007—2016年湖北省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布拟合表达式主要参数/akA正地闪b总地闪27.12 29.86 -2.74 正地闪相关系数负地闪26.77 29.65 -2.88负地闪3.35 3.32 0.03总地闪3.13 3.14 -0.01 正地闪负地闪0.9997 0.9998 1-0.000总地闪0.9995山区平原差值9.403 37.40 2.002.62 2.41 0.21 0.9993 0.9989 0.00040.9997-0.0002 为研究山区与平原不同雷电流幅值分布特性,表5给出了山区和平原小雷电流幅值(0kA)I≤3和大雷电流幅值(不同极性分布概率。00kA)I>1表5可以看出,小雷电流幅值,负地闪和总地闪概率山区明显大于平原,分别比平原大9.5%和8.9%;大雷电流幅值,负地闪和总地闪概率平原比山区大正地闪小雷电流幅值概率平原大于山区,大0.6%;雷电流幅值概率山区大于平原。由于总地闪小雷电流幅值概率山区比平原大8.大雷电流幅值概9%,率平原比山区大0.由此可见,山区的绕击率大6%,于平原,平原地区的反击率大于山区。这与文献[]研究得出的山区输电线路防绕击跳闸是线路防11雷的重点,山区的反击概率要小于平原的结论一致。表5 2007—2016年湖北省山区与平原不同2.3 雷电流波头陡度分布特征分析2.3.1 年际变化特征—2统计2负、总地007016年山区与平原每年正、)。山区每年正地闪陡度在8闪平均陡度(表6.71~/,/,每年负地闪13.63kAs10年平均为11.75kAsμμ/,/,陡度在6.88~10.69kAs10年平均9.31kAsμμ/。可见山区正地闪平均陡度比负地闪大2.44kAsμ/,平原每年正地闪陡度在12.29~15.76kAs10年μ/;平均为1每年负地闪陡度在15.16kAs2.32~μ/,/。山区和平原13.67kAs10年平均15.08kAsμμ每年总地闪陡度与负地闪陡度变化基本相同。比较表6中山区和平原每年正、负、总地闪陡度可知,平原各年正、负、总地闪陡度均大于山区,平原正、负、总地/、闪10年平均陡度分别比山区大3.41kAsμ//;和5山区正地闪陡度比负、总5.77kAs.64kAsμμ地闪陡度大,山区正地闪平均陡度分别比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大2平原正、负、.44kAs和2.31kAsμμ/,总地闪平均陡度基本相同,约为1且比山区5kAsμ正、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大。由于雷电感应电压大小与雷电流陡度呈正比例关系,雷电流波头陡度越大,-1·Askμ雷电流幅值分布概率0kAI≤3正地闪%00kAI>1总地闪59.3 50.4 8.9 正地闪负地闪60.6 51.1 9.5 负地闪1.2 1.8 -0.6总地闪1.62.2-0.6山区平原差值5.33 39.3 4.0 9.0 8.8 0.2—2负、总地闪陡度表6007016年湖北省山区与平原每年正、 2正地闪陡度山区负地闪陡度总地闪陡度平原12.29 14.46 13.61 13.25 12.74 12.93 15.05 13.24 15.76 13.64 15.16 差值2.73 5.20 1.51 1.27 4.03 2.00 1.42 2.96 7.96 3.10 3.41 山区平原12.58 13.13 12.48 12.69 12.32 13.02 13.47 13.67 13.65 12.94 15.08 差值5.10 5.50 4.36 4.68 5.35 2.33 4.28 5.35 6.19 6.05 5.77 山区平原12.57 13.20 12.52 12.72 12.34 13.01 13.58 13.63 13.85 13.01 15.08 差值4.990072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平均9.56 9.26 12.09 11.98 8.71 10.93 13.63 10.28 7.80 10.55 11.75 7.49 7.62 8.11 8.02 6.96 10.69 9.19 8.33 7.46 6.88 9.31 7.58 7.71 8.28 8.17 7.03 10.70 9.42 8.48 7.49 7.44 9.44 5.494.244.555.312.314.165.156.365.575.64
第2期王学良等:湖北省山区与平原雷电分布及其参数特征534可能产生的过电压就越高[13,50],其雷电感应的危害性就越大。由此说明,平原的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山区,山区正地闪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负地闪和总地闪。2.3.2 月变化特征由于1月、12月山区和平原地区地闪频次相对很少,其平均雷电流陡度不能真实反映其统计规律,因此,采用2—11月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山区和平原雷电流陡度月变化特征。图8给出了2007—2016年山区与平原地区的正、负地闪月平均陡度变化曲线。图8中正地闪平均陡度月变化显示,山区最大值在7月为12.77kA/μs,最小值在2月为6.90kA/μs,二者相差5.87kA/μs,2—7月大致呈增加趋势,其中5—7月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其他月份,7—11月呈波动减少;平原地区最大值出现在6月为16.30kA/μs,最小值在10月为8.02kA/μs,二者相差8.28kA/μs,2—6月呈增加趋势,4—6月增加幅度明显,6—10月减少明显,11月比10月明显增加。山区和平原正地闪陡度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山区最大值出现在7月,比平原推迟1个月,除9月外,其他月份平原比山区大0.49~5.73kA/μs,5—6月平原比山区大5.5kA/μs以上。图8 2007—2016年湖北省2—11月山区与平原正、负地闪陡度变化从图8可以看出,山区负地闪陡度最小值在2月为6.51kA/μs,最大值在8月为8.64kA/μs,二者相差2.13kA/μs,2—8月呈增加趋势,8—10月呈减少趋势,11月比10月增加;平原负地闪陡度最小值在10月为11.09kA/μs,最大值在9月为14.14kA/μs,二者相差3.05kA/μs,2—9月呈增加趋势,9—11月呈减少趋势。比较图8中负地闪陡度月变化可见,山区与平原负地闪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原各月负地闪平均陡度均明显大于山区。统计表明,平原负地闪月平均陡度比山区大4.12~6.61kA/μs,总地闪各月平均陡度变化与负地闪基本相同,平原各月总地闪平均陡度比山区大3.60~6.39kA/μs。图8中可以看出,山区各月正地闪陡度均大于负地闪,平原地区正、负地闪陡度差异规律不明显。上述统计分析表明,平原地区正、负地闪陡度大于山区,山区的正地闪陡度大于负地闪陡度。2.3.3 日变化特征从图9中正地闪陡度日变化可以看出,山区正地闪陡度日变化明显,大致呈“U”字形,1天中05:00—15:00,正地闪陡度较低在8kA/μs左右,其他时间正地闪陡度较高在9.1~12.54kA/μs;平原正地闪陡度日变化不明显,其陡度变化范围在12.42~15.49kA/μs之间。平原地区各小时的正地闪陡度均大于山区,尤其在07:00—13:00,平原正地闪陡度比山区大5kA/μs以上。山区负地闪陡度00:00—12:00相对较小,都在8kA/μs以下,并呈减少趋势,12:00—24:00相对较大,一般在8kA/μs以上,其变化趋势不明显;平原负地闪陡度日变化趋势不明显,00:00—08:00负地闪陡度较大,都在13kA/μs以上,08:00—24:00相对较小,约为13kA/μs。平原负地闪各小时陡度均明显大于山区,其差值范围在3.64~6.34kA/μs之间。统计表明,总地闪各小时陡度值及日变化与负地闪基本相同。图9中山区正地闪陡度除13:00外,其他各小时的正地闪陡度均大于负地闪,平原地区正、负地闪陡度日变化差异不大。上述分析进一步表明,平原正、负地闪陡度明显大于山区,山区的正地图9 2007—2016年湖北省山区、平原正、负地闪陡度日变化
634气 象 科 技 第47卷闪陡度明显比负地闪大。说明平原地区的雷电感应危害大于山区,山区的正地闪雷电感应危害性大于负地闪。3 结论根据湖北省2007—2016年ADTA地闪定位系统得到的相关资料,经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山区和平原平均地闪密度分别为2.68次/(km2·a)和2.42次/(km2·a),平均正地闪百分比分别为5.39%和5.74%,近10年的正地闪百分比呈上升趋势。山区地闪密度略高于平原地区,平原正地闪百分比稍高于山区。(2)1年中,3—9月山区和平原总地闪频次分别占全年的97.85%和96.28%,属雷电多发期,7—8月是雷电集中高发期。山区和平原春、夏季总地闪分别占全年闪电频次的95.50%和94.11%,夏季正地闪比率最低,冬季最高,秋季高于春季。1天中,13:00—19:00,山区总地闪频次比率大于平原,其他时间,平原的总地闪频次比率大于山区。气温较低的凌晨至上午时段,正地闪比率较高,气温相对较高的下午至傍晚,正地闪比率较低,正地闪比率与总地闪频次日变化曲线呈相反关系。(3)山区和平原正地闪平均强度为49.61kA和48.45kA,负地闪平均强度分别为31.06kA和34.73kA,山区正地闪强度比平原大1.16kA,平原负地闪强度平均强度比山区大3.67kA,总地闪平均强度比山区大3.46kA。山区与平原各月平均正地闪强度差异不大,各月平均负地闪强度相对正地闪强度变化幅度较小;凌晨至上午时段的正、负、总地闪强度均比下午至傍晚时段的强度大。山区的相对较高的海拔和较大的土壤电阻率对负地闪强度的减小作用明显大于正地闪。由于总地闪小雷电流幅值概率山区比平原大8.9%,大雷电流幅值概率平原比山区大0.6%,由此可见,山区的绕击率大于平原,平原地区的反击率大于山区。(4)山区与平原正地闪平均陡度分别为11.75kA/μs和15.16kA/μs,负地闪平均陡度分别为9.31kA/μs和15.08kA/μs,平原正、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分别比山区大3.41kA/μs、5.77kA/μs和5.64kA/μs,山区正地闪平均陡度分别比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大2.44kA/μs和2.31kA/μs。平原正、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基本相同,约为15kA/μs。山区和平原正、负地闪陡度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原正、负、总地闪的平均陡度大于山区,山区正地闪陡度大于负地闪和总地闪,由此说明,平原的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山区,山区正地闪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负地闪和总地闪。(5)由于目前闪电定位系统会将一部分云闪误判为正地闪,在资料统计时不能对其区分并予以剔除。因此,统计正地闪有关参量时,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误差。平原地区正、负、总地闪的平均陡度大于山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平原地区的土壤电阻率一般比山区小,有利于雷电流快速释放,而且雷电流幅值与陡度呈密切正相关[51-52]。因此,平原地区平均陡度大于山区,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6)闪电定位系统是根据100km处辐射场的波形,近似计算得出雷电流幅值及其雷电流波头陡度[30]。由于监测得到的雷电流产生的电场实际上包含了地面、树木、山体和建筑物的反射波,因此,统计分析的雷电流幅值和波头陡度可能与实际值有一定误差,但得出的雷电流幅值和陡度的趋势还是可信的[53]。参考文献[1] 郄秀书,张其林,袁铁,等.雷电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2] 袁铁,郄秀书.卫星观测到的我国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04,23(4):488-494.[3] 冯桂力,陈文选,刘诗军,等.山东地区闪电的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3):347-355.[4] 付茂金,阮小飞,王州龙,等.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综合防雷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8.[5] 孙萍.220kV新杭线雷电流幅值实测结果的统计分析[J].中国电力,2000,33(3):72-75.[6] Uman M A.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from a finite anten-na[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1975,43(1):33-38.[7] Krider E P,Noggle R C,Uman M A.A gated,wide band mag-netic direction finder for lightning return strokes[J].Journalof Applied Meteorology,1976,15(3):301-306.[8] 张义军,孟青,马明,等.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5):611-620.[9] 陈家宏,冯万兴,王海涛,等.雷电参数统计方法[J].高电压技术,2007,33(10):6-10.[10]陈维江,陈家宏,谷山强,等.中国电网雷电监测与防护亟待研究的关键技术[J].高电压技术,2008,34(10):2009-2015.[11]刘刚,唐军,孙雷雷,等.不同地形地貌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对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3,39(1):17-23.
第2期王学良等:湖北省山区与平原雷电分布及其参数特征734[12]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59-82.[13]王巨丰,齐冲,车诒颖,等.雷电流最大陡度及幅值的频率分布[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3):106-110.[14]李瑞芳,曹晓斌,陈奎,等.地域及气候对雷电参数的影响分析[J].高压电器,2016,52(3):63-68.[15]Orville R E,Huffines G R.Cloud-to-ground lightning in theUnited states:NLDN results in the first decade,1989-1998[J].Monthly Weather Review,2001,129(5):1l79-1193.[16]Grant I S,Anderson J G,Hileman A R,et al.A simplifiedmethod for estimating lightning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lines[J].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85,104(4):919-932.[17]Takami J,Okabe S.Observational results of lightning currenton transmission tow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7,22(1):547-556.[18]IEEE Std 1243-1997.IEEE Guide for Improving the Light-ning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s[S].New York IEEEInc,1997:8.[19]曾楚英,谷定燮,陈志述,等.雷电流参数与海拔高度、地理纬度关系的统计分析[J].高电压技术,1991(2):70-76.[20]钟连宏,常美生.不同土壤电阻率对雷电放电过程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1997,23(1):64-66.[21]赵伟,童杭伟,张俊,等.浙江省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电网技术,2013,37(5):1425-1431.[22]王学良,刘学春,黄小彦,等.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气象,2010,36(10):91-96.[23]王学良,张科杰,余田野,等.基于LLS的雷电流波头时间分布特征[J].气象科技,2016,44(2):313-318.[24]王学良,张科杰,余田野,等.基于LLS的雷电流波头陡度时间和概率分布特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2):114-118.[25]王学良,张科杰,余田野,等.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征及累积概率分段修订[J].气象科技,2016,44(6):1037-1042.[26]王学良,张科杰,张义军,等.雷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统计比较[J].应用气象学报,2014,25(6):741-750.[27]秦建峰,刘梦雨,吴昊.ADTD雷电探测系统典型故障分析[J].气象科技,2012,40(2):180-184.[28]田芳,肖稳安,冯民学,等.闪电定位仪观测结果的修订分析[J].华东电力,2008,36(6):38-42.[29]曾庆峰,张其林,赖鑫,等.深圳市闪电定位资料误差分析及其优化[J].气象科技,2015,43(3):530-536.[30]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ADTD雷电探测仪用户手册[Z].北京:中国科学院,2004.[31]谷山强,王剑,冯万兴,等.电网雷电监测数据统计与挖掘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6,42(11):3383-3391.[32]马开玉,张耀存,陈星.现代应用统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1-22.[33]王学良,王海军,李卫红.近45年湖北省雷电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07,26(1):83-87.[34]张廷龙,郄秀书,言穆宏,等.中国内陆高原不同海拔地区雷暴电学特征成因的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2009,28(10):1006-1017.[35]乔盛西.湖北气候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264-271.[36]王娟,谌芸.2009-2012年中国闪电分布特征分析[J].气象,2015,41(2):160-170.[37]郦嘉诚,钟颖颖,冯民学.江苏省区域闪电分布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2,35(3):380-384.[38]郄秀书,余晔,王怀斌,等.中国内陆高原地闪特征的统计分析[J].高原气象,2001,20(4):395-401.[39]郄秀书,郭昌明,刘欣生.北京与兰州地区的地闪特征[J].高原气象,1990,9(4):388-394.[40]罗霞,陈渭民,李照荣,等.雷暴云电结构与闪电关系初探[J].气象科学,2007,27(3):280-286.[41]陈渭民.雷电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234-255.[42]李永福,司马文霞,陈林,等.基于雷电定位数据的雷电流参数随海拔变化规律[J].高电压技术,2011,37(7):1634-1641.[43]Golde R H.雷电(上卷)[M].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82:240-250.[44]崔海华,金晓青,张彦勇,等.京津冀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J].干旱气象,2017,35(1):36-42.[45]张红,陈莅,林建军,等.高电压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1-23.[46]冯真祯,曾金全,张烨方,等.福建省地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4):213-221.[47]陈家宏,童雪芳,谷山强,等.雷电定位系统测量的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J].高电压技术,2008,34(9):1893-1897.[48]李瑞芳,吴广宁,曹晓斌,等.雷电流幅值概率计算公式[J].电工技术学报,2011,26(4):161-167.[49]丁士晟.多元分析方法及其应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88-177.[50]窦志鹏,杨仲江,刘健.光伏组件的雷电感应过电压和过电流计算[J].电磁避雷器,2017(3):47-51.[51]刘继.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M].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82:19-35.[52]李家启,李博,申双和,等.基于ADTD系统的雷电流波头陡度频率分布特征[J].气象科技,2010,38(6):741-745.[53]何金良,曾荣.配电线路雷电防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47.
834气 象 科 技 第47卷DistributionofLihtninandParameterCharacteristicsfor gg MountainandPlainAreasofHubeiProvince anXuelianhanKeieuTianeanZiheW Z Y Wgggjyg ,Wu()LihtninProtectionCenterofHubeiProvincehan430074 gg bstract:Inordertounderstandth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lihtninarametersformountainandA ggp ,lainareasandtheirdifferenceandtobrinureferenceoinionsonlihtninrotectionenineerin pgppggpgg ,desinandlihtninriskassessmentthestudutilizesthelihtninmonitorindatafrom December2006 gggyggg ,mathematicalstatisticsmethodtomakeacontrastiveanalsisaboutthedistributiontoDecember2016,b yy ,,,characteristicsofthefreuencolariteakcurrentandwavefrontsteeness.Theresultsshowthat qypyppthedensitofcloudoound(CG)lihtnininthemountainareawashiherthanthatinthelainarea;tr --gygggp ;theercentaeofositiveCGlihtnininthelainareawashiherthanthatinthemountainareaandthe pgpggpg ercentaeofositiveflashesintheast10yearshadanincreasintrend.Theaveraeintensitofositive pgppggyp ,aCGlihtnininthemountainareawas1.16kAreaterthanthatinthelainareandtheaverae gggpg ,intensitofneativeCGlihtnininthemountainareais3.67kAsmallerthanthatinlainareaand ygggp intensitoftotalCGlihtnininthelainareais3.46kAreaterthanthatinthemountainarea.The yggpg ,robabilitoflihtnineakcurrent(0kAinthemountainarea8.9%greaterthanthatinthelain ≥3 pyggpp area).Asthelihtnineakcurrentwasreaterthan100kA,therobabilitinthelainareawas0.6% ggpgpyp reaterthanthatinthemountainarea.TheaveraesteenessofositiveCGlihtnininthemountainarea ggppgg ,was2.44kA/sand2.31kA/sreaterthanthatofneativeandtotalCGlihtninresectivelandthe ggggpy μμ,,,averaesteenessofositiveneativeandtotalCGlihtnininthelainareawas3.41kA/s5.77 gppgggp μ,,rkA/sand5.64kA/sreaterthanthoseinthemountainareaesectivel.Itshowsthatthe gpyμμ,robabilitofshieldinfailureinthemountainareaishiherthanthatinthelainareaandthedamaeof pyggpg ;ositiveCGlihtnininductionwasreaterthanthatofneativeandtotalCGlihtnintheoccurrenceof pgggggg ,backflashoverinlainishiherthanthatinthemountainareaandthedamaeoflihtnininductionwas pgggg reaterthanthatinthemountainarea. g;;Kewords:mountainarea;lainarealihtninarameter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 pggpy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6056533a143801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