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发(作者:)
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
实施报告
课程思政的实施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将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相融合,将教育教学、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才能保证课程思政的开展,以及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不相容的困境,高校积极开展理工科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即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它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把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从而实现高校教育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院各个专业一年级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每周4学时,18周,共有72学时。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熟练使用Office等常用软件及Internet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枯燥疲惫、专业认同感的下降,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感;逐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自觉遵1
守规则,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学团队尝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情况
(一)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制定情况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发展、组成等内容,能够较为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式、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通过分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达到以下育人目标: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奋斗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了解国情,政策。增加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选取情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理论及实验操作等方面内容。在挖掘思政资源时,根据教学内容及课程目标从以下五个方面提炼思政元素:
1.爱国情怀、责任感与奋斗精神
切入点1:介绍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思政案例:我国计算机初创及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我国第一任计算技术研究所主任华罗庚身残志坚、勤奋努力的自学成才故事。1950年,已成为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华罗庚,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全家回到祖国。激发2
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切入点2: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
思政案例:我国自行研发的CPU发展的最新现状、华为麒麟芯片打破美国高通在智能手机CPU芯片的垄断地位,为突破美国政府的封锁赢得先机。当然,结合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中兴事件”,借此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正确看待我们的差距,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理想。
2.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切入点1:介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与新技术
思政案例: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方面取得的领先技术以及在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取得的国际领先的成绩,以及我国计算机在航天、AI领域取得的成就。
切入点2: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思政案例:我国利用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并在多个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让学生了解中国科技创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很多方面已经跃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心。
切入点3: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
思政案例:选择以“中国戏曲”为制作主题,教师将有关素材在上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传给学生,利用课堂前5分钟时间对典型素材展示并进行意义挖掘,引导学生了解、熟悉中国戏曲;然后按照制作要求完成大作业;最后在课堂进行分组展示与答辩。通过熟悉素材、积极思考、实践演练与作品展示等环节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定义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3.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
3
切入点1:计算机的诞生
思政案例:介绍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做出杰出贡献的几代科学家,如查尔斯·巴贝奇,阿兰·图灵,冯·诺伊曼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
切入点2:第二章 操作系统及其功能介绍。
思政案例:介绍操作系统的版本从低到高,源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对操作系统功能进行创新、增强,使得软件不断发展和完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法律意识,职业素养
切入点1:计算机网络使用和信息安全。
思政案例:通过具体网络应用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观,介绍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切入点2:电子邮件的撰写与发送
思政案例:要求学生按照信件书写格式写一封电子邮件给老师,养成学生的规范意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切入点:Office软件使用作业。采用分组方式进行主题作品设计、利用office组件进行作品的制作、展示。
思政案例:在作品从开始设计至结束,全体组员一起进行完善、修改、展示,学生在相互协作过程中感受团队的力量,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6.审美情趣,审美素养
切入点:Word中进行图文混排操作。
4
思政案例:首先为学生展示多种杂志版面、优秀简历设计等精彩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精美排版带来的震撼效果,使学生产生审美意识。再通过后面案例中细节制作,使学生发现美、理解美,例如版面设计时,对于插入的文本如何用合适的图片、渐变、纹理等作为背景,使整个画面布局和谐、美观。让学生课后对作品进行进一步整改,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从心底理解美、欣赏美、体验美、重视美、创造美。
7.大国工匠,探索精神
切入点: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
思政案例:例如在制作 PowerPoint作业时有个环节是课堂展示中国戏曲的素材,其中在展示戏曲作品时,着重给学生分享戏剧表演艺术节精湛的技艺,提醒大家它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大国工匠精神的代表,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通过作品展示、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使“大国工匠精神”渗透于学生心中,根植于他们的脑海。
切入点:Excel公式和函数
思政案例:使用Excel公式和函数完成较为复杂的计算时,引导学生把实训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思考、及时记录,鼓励他们要独立自主的发现错误、修正错误。通过这种探究过程,学生能够有效的树立起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毅力和决心,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攻克难关、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索精神。
二、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
始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围绕这个核心目标,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倾向,选取生动形象的思政案例来丰富教学5
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观察、讨论、反思和体验,理解认同课程的价值目标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自觉和实践行动,最终引领学生态度价值观提升。
(一) 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通常运用作品展示、任务探究、操作演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来达到学习新知、掌握技能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式、任务驱动式、情景陶冶式、示范模仿式等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将知识要素和德育元素深入融合。同时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课余时间借助已经建设的超星慕课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衔接了有限的学时和无限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实施思政教育。
(二)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首先,在过程性评价中,不仅对学生平时应掌握的知识和教学能力进行考核,还要对他们的出勤、学习态度、责任担当、小组协作、热爱专业、乐于奉献等思政元素进行考核。学生完成作品后,在课堂展示小组作品并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然后让学生课后对作品进行进一步整改,教师把学生修改前后的作品在课堂进行评价,并展示对比。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从心底理解、欣赏、体验、重视本节课所蕴含思政元素。既深化了知识点,又发挥了育人功能。课后,小组成员可按整改建议修改作业,将课堂内容延伸,实践精益求精。
其次,在期末考试试卷内容的设置上,适当增加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紧密相关的理想信念、职业认知、社会责任等思政内容的考核。通过多种手段考查学生个体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育己”责任行为和育人意识与能6
力。
(三)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立教师 “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小组。团队教师周期性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彼此交流学习心得。
(四)教学资源库
构建计算机课程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库。包括计算机基础教学思想政治资料、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背景知识材料、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件、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微课、计算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成绩测试题等。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
(五)教学形式
课程思政的实施,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的开展“计算机+思政”实践活动,线下除最基本的课堂外,还可采用课外素材收集、调查问卷、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知识讲座等实践育人活动。将课堂内、外链接起来,让同学们不但巩固和延伸了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而且接受了潜移默化中实施思政教育。
(六)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设计,基于所学习的知识点,融入思政内容,在练好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反思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为了使思政教育贯穿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我们必须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些实践途径 。
(一)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7
为了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首先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前分析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寻找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加入课程大纲,形成具有思政元素的新课程大纲。其次,根据制定的新教学大纲,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实施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得课程思政融入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最后,制定“德+才”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多方位综合的成绩评定。
要完成以上工作,需要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政的高觉悟和相当水平的敏锐度。当下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都是来自电子信息工程系的专任教师,他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度不可否认,但是其很可能缺乏思政觉悟。基于此,就需要各专业教师有明确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有相关的制度引导,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各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向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和学生工作教师学习。
(二)注重课程知识点与案例的结合,开展思政育人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知识面广、思政资源丰富。教师关注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编写相关案例,这些思政资源能够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达到育人目的。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知识的讲授中结合“中兴事件”,借此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正确看待我们的差距。
根据教学内容,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心灵的陶冶。例如,我们在讲授CPU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的团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工作,模拟计算机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的工作流程。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在讲授计算8
机发展简史时,不仅要使学员认识到我国研制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短,更要通过介绍国内计算机研究历史,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银河系列。
(三)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在机房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尽可能边学边练。教师应以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前教学任务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后实践操作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的知识。在这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团结、协作共同实现目标等能力的专项培养和训练,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常规的教学方式之外,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采用MOOC、网络教学资源库等多种方式以及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案例并展开分析得出结论,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还能使学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意的问题
第一,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不具有即时性,更不具有标准性,也不在孤立的一门课中体现,需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坚守计算机专业知识定位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并不是每堂课都要融入思政教育,有的内容不适合加入思教元素,绝不刻意机械地嵌入思政内容,否则,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备课,专业技术课程和思政课程一样可以达到思政育人9
的目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教育科研水平,注重教学的各个环节,时刻注重将知识点讲解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就能达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的目的。
四、项目执行情况
从项目立项以来,团队成员累计开展了两轮次的授课试点,不断对教学内容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行了优化,形成了最终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改革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深入从教师的能力素质、知识点与相关案例选取及实训教学等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第二版教学教案一本、课程思政教学微视频10个,行成典型教学案例8个,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一篇。
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随机抽取各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反馈,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问卷251份。经过分析统计后,结果见下表。
表1 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反馈分析
课程总体评价 选择比例 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匹配合理性 选择比例 思政教学授课形式合理性
%
选择比例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52
43
5
合理
个别不合理
大部分不合理
82
18
0
合理
个别不合理
大部分不合理
97
3
0
总体上,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满意率达到95%,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思政内容匹配上有18%的学生认为“个别思政内容不合理”,在思政授课形式上有 3% 的学生认为“个别不合理”,同时被调查学生也对提高课程效果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因此,还需要认真总结提炼,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内容及形式的合理性。
从教学反馈的统计数据分析,学生通过在融入思政点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听课10
积极性提高20%左右,收到不同思政元素的激励,课堂活跃度也明显改善,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注意力高度集中。本教学改革项目的教案通过集中备课和两轮次教学实践之后,学生在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的通过率有所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个人在教学开展方面的能力不足
由于个人在教学开展方面的能力不足,部分知识点融入和思政元素融入后开展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团队成员要继续通过个人学习、校内外思政培训等,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加强个人政治素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二)部分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后开展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
需要处理好思政元素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有过度创设情境。充分考虑到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特征的充分匹配,只是把该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点的教学载体,不能有过度创设情境。
(三)课堂缺乏有效管理
教学过程需借助电脑、手机等信息工具,个别学生自制力差,容易“开小差”。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要想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必须不断提高课堂管理技能,一是加强课堂管理的刚性约束,不该使用手机的时候坚决不能拿出手机。二是要加强课堂纪律的柔性管理。对使用手机进行无关事宜的同学多一些善意的提醒和有效的干预。三是灵活运用教学辅助软件。比如扫码签到、提问回答、抢答奖励、“弹幕”功能等,吸引更多学生通过手机参与到课堂中来。
11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4916498a138208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