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发(作者:)
医药生物|证券研究报告—行业深度
2022年4月1日
强于大市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新冠疫情回顾和展望,以及疫苗药物机会
新冠疫情已持续两年有余,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可能将长期存在。Omicron危害仍不可忽视,国内防疫的调整依据疫情特点循序渐进,疫苗药物需求确定性持续提升。
相关研究报告
《新冠疫情之下IVD板块事件研究:疫情之下IVD行业机会再现,新冠自测或将打开IVD新的增长极》20220325
《生物医药2022年二季度策略:泡沫释放,行业在再平衡中趋向稳定》20220316
支撑评级的要点
新冠病毒可能将长期存在,疫苗药物是主力防疫武器。随着欧美部分国家陆续宣布停止防疫限制,新冠病毒已难以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新冠病毒将大概率长期存在。中国长期实行“动态清零”,面对传染性不断进化的变异株,国内防疫长期承载重压。疫苗药物重要性凸显。
防控转变循序渐进,Omicron危害不可小觑。已经历Omicron疫情的国家在本轮爆发中重症、死亡的案例数量不少于Delta时期。长远来看,加速推进疫苗药物的研发,提高接种率,扩建医疗设施,能够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医疗资源挤兑,同时降低可能的死亡风险。当下继续“动态清零”能够为上述准备工作争取更多时间。
加强针市场尚存,异源序贯免疫效果更佳。中国加强针接种率接近50%,仍有上升空间。多项研究表明加强针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同时,异源序贯在实验中显示更好的保护效力。
国产新冠药物需求确定性高。辉瑞Paxlovid产能有限,价格昂贵,且有“卡脖子”风险。而中国人口基数庞大,需要充足可靠的新冠药物储备,因此自主可控的国产新冠药物需求确定性强。
新冠疫苗方面重点关注有可能新获得批准的沃森生物、丽珠集团、复星医药,关注已获批的智飞生物;新冠小分子药重点关注国内进展领先的君实生物。
疫情变化风险、国家卫生政策变化、审评审批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销售不及预期、国际关系风险。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医药生物
重点推荐
证券分析师:邓周宇
(86755)82560525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证书编号: S13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录
回顾新冠防控的演化 ............................................................................ 5
2020年:爆发初期未知加剧恐慌,控制传染为第一要务 ........................................................ 5
2021年:疫苗到来,预期部分兑现,疫情常态化加速泡沫破灭 ............................................. 8
2022年:疫情常态化,全球防疫遵循“木桶效应” ............................................................. 10
未来展望:疫情常态化下,策略转变需循序渐进 ................................................................... 13
新冠疫苗:国内加强针空间尚存,序贯效果更优 ............................... 18
疫苗得到大量关注和研发投入,各类技术平台管线数量庞大 ................................................ 18
全球新冠疫苗市场体量巨大,疫苗接种率不平均,基本免疫屏障尚未达成目标 ................... 19
国内基础免疫完成率较高 ....................................................................................................... 20
加强针开始铺开,需求有望持续至2022年中 ....................................................................... 21
提高老年群体等免疫低下人群接种率将有望降低重症/死亡率 ............................................... 23
疫苗效力随时间衰减,高效疫苗及异源序贯加强明显提升保护率 ......................................... 26
中国新冠疫苗梳理 .................................................................................................................. 32
新冠药物:终局将至,第二道防线需求确定 ...................................... 34
新冠药物梳理 ......................................................................................................................... 34
新冠小分子药:给药简便,不易受变异影响 .......................................................................... 34
国产小分子新冠特效药需求确定 ............................................................................................ 34
特效药与疫苗各司其职,守护抗疫成果 ................................................................................. 37
投资策略:疫苗需求仍旧存在,持续关注国产新冠药物 ..................... 38
君实生物 ................................................................................................................................ 39
丽珠集团 ................................................................................................................................ 40
沃森生物 ................................................................................................................................ 41
复星医药 ................................................................................................................................ 42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
图表目录
图表1. 新冠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中对新冠疫情的特点描述 .......................................... 5
图表2. 新冠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中对新冠疫情的治疗方案描述 ................................. 6
图表3. 2020年A股疫苗板块市盈率迅速提升 .................................................................... 7
图表4. 中国已批准的新冠疫苗产品 ..................................................................................... 8
图表5. 2020年-2022年初BioNTech公司股价表现(美元/股) ....................................... 8
图表6. 2020年-2022年初Moderna公司股价表现(美元/股) ........................................ 9
图表7. 2021年A股疫苗板块市盈率明显下滑 .................................................................... 9
图表8. 2021年A股疫苗板块市盈率与当季新冠疫苗接种量关系 ............................... 10
图表9. 2021年11月29日部分国家新冠病例的株型测序结果 ..................................... 11
图表10. 2022年2月21日部分国家新冠病例的株型测序结果 ..................................... 11
图表11. 2021年中-2022年初部分国家每日新增新冠感染数(7日滚动平均) ........ 12
图表12. 2021年末-2022年初Omicron成为多个国家的主流新冠毒株 ........................ 12
图表13. 2022年1月-2月新加坡检测阳性率 ..................................................................... 13
图表14. 2021年末-2022年初部分国家CFR变化趋势 ..................................................... 14
图表15. 2021年末-2022年初部分国家每日新增的因新冠导致的死亡占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 .................................................................................................................................... 14
图表16. 2021年末-2022年初部分国家每周新增因新冠导致的入院数量占人口比例(每百万人)的变化趋势 ...................................................................................................... 15
图表17. 2021年末-2022年初部分国家因新冠导致的在院病例数占人口比例(每百万人)的变化趋势 ................................................................................................................... 16
图表18. 2021年末-2022年初部分国家因新冠导致的在ICU病例数占人口比例(每百万人)的变化趋势 ........................................................................................................................ 16
图表19. 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中提出分类收治 ................................................................ 17
图表20. WHO新冠疫苗管线数量统计(截至2022年3月4日) ................................ 18
图表21. WHO新冠疫苗技术平台统计(截至2022年3月4日) ................................ 19
图表22. 全球部分地域新冠疫苗接种率(截至2022年3月4日) ............................. 20
图表23. 中国新冠疫苗接种剂次(万)以及加强针接种剂次(万) ......................... 21
图表24. 中国加强针接种情况(万剂次) ......................................................................... 22
图表25. 各国加强针接种比率(每百人) ......................................................................... 22
图表26. 2021年中国新冠疫苗接种时间分布 .................................................................... 23
图表27. 美国新冠死亡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 24
图表28. 英格兰新冠死亡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 24
图表29. 新加坡新冠死亡病例、ICU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 25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
图表30. 巴西研究:2针科兴疫苗CoronaVac感染保护率的变化趋势 ....................... 26
图表31. 巴西研究:2针科兴疫苗CoronaVac重症/死亡保护率的变化趋势 .............. 27
图表32. 智飞ZF2001与科兴CoronaVac作为加强引起的中和抗体滴度上升对比 ... 28
图表33. 泰国一项不同技术路线加强针研究-安全性:各不良反应发生频率 ........... 29
图表34. 泰国一项不同技术路线加强针研究-有效性:体液免疫-各抗体滴度水平 . 30
图表35. 泰国一项不同技术路线加强针研究-有效性:中和能力 ................................ 31
图表36. 泰国一项不同技术路线加强针研究-有效性:细胞免疫 ................................ 32
图表37. 中国已批准的新冠疫苗产品 ................................................................................. 32
图表38. 中国部分在研新冠疫苗产品 ................................................................................. 33
图表39. 全球部分已进入临床阶段的新冠小分子药物管线 .......................................... 34
图表40. 2021年中国人口60岁及以上年龄分布(万人) ............................................. 35
图表41. 2021年中国人口60岁及以上年龄段新冠疫苗接种分布(万人) ............... 35
图表42. 2021年5月1日-2022年2月28日新加坡因新冠使用ICU或死亡的人数比例(%)(按年龄及疫苗接种情况分组) ............................................................................. 36
图表43. 根据新加坡数据推算中国因新冠使用ICU或死亡的老年人口数量(万人) ..................................................................................................................................................... 37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4
回顾新冠防控的演化
2020年:爆发初期未知加剧恐慌,控制传染为第一要务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并且传染迅速。由于缺乏对新冠病毒的知识和了解,未知放大了民众对新冠病毒的恐惧。如何抑制新冠疫情的蔓延速度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未知放大恐慌情绪,此时尚无有效防治手段。
2019年底-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首先袭击了中国武汉,并迅速在未来数个月内席卷全球。
根据2020年1月16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后改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并已更新至第八版),新冠肺炎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是9天,部分病例发病到出现呼吸困难仅7天左右;重症率较高:危重症病例约占15%,多为老年人、有基础病者及肥胖者。
图表1. 新冠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中对新冠疫情的特点描述
资料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中银证券
当时并未有有效的预防或治疗手段,只能够针对症状进行干预。根据第一版诊疗方案所述,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所列治疗手段均为缓解症状,预防继发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支持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机能,但无法针对新冠病毒进行预防或治疗。因此疫情初期部分患者病情难以控制,危重症患者比例较高,同时病毒传播途径尚不清晰,因而造成了大范围的恐慌。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5
图表2. 新冠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中对新冠疫情的治疗方案描述
资料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中银证券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6
抑制疫情蔓延为第一要务,行政手段+疫苗接种为主要手段
2020年初,由于新冠患者中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较高,同时传染速度较快,世界多地出现医疗资源的挤兑,医疗系统超负荷,部分地区濒临崩溃。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的第一要务便是抑制疫情蔓延的速度。行政手段与疫苗接种是两项运用最为广泛的措施。
行政手段的执行受限于民众依从性以及国家实力。行政手段的执行需要民众的长期支持以及较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基本依靠个人素质实现。暂停堂食、暂停线下授课,区域性封控等方式虽然相对来说容易监管。但常常伴随负外部性,可能会 损害其中某一个或多个关联方的利益,难以长时间实施。同时,行政手段常常伴随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停滞,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及公司的收入,长期实施代价较高、难度较大。
2020年疫苗板块表现:疫苗满载希望和期待,板块估值迅猛上涨
2020年,全球遭到了新冠疫情的打击。一时间,人们往常的生活被打乱,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事件增加,医疗资源严重挤兑。人们期望能够“回归正常”生活,而疫苗便是实现这一期望的基础。因此,疫苗承载着人们极高的期望。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新冠疫苗的市场容量是以全球人口的量级来测算的,市场空间极具想象力。另一方面,此时的新冠疫苗市场完全空白,因此,任何一家新冠疫苗的领跑者都有望分享亿级以上的市场份额。2020年,虽然未有新冠疫苗获得使用,但市场预期明显拉高,使得疫苗板块的估值迅猛上涨。
以A股市场为例,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四个季度,疫苗板块整体市盈率在40-47倍之间横盘波动。2019年第四季度,疫苗板块整体市盈率约为46.56倍。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爆发后,板块市盈率开始显露向上趋势,一季度板块市盈率提升至约65.96倍。2020年下半年,疫苗板块持续走强,第三季度板块市盈率已达112.68倍,第四季度约128.45倍。
资本市场的火热反映出了社会对新冠疫苗的极高期待,而2020年这一预期在还未有任何兑现的情况下不断推高疫苗板块的估值水平,预期过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泡沫。
图表3. 2020年A股疫苗板块市盈率迅速提升
资料来源:万得,中银证券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7
2021年:疫苗到来,预期部分兑现,疫情常态化加速泡沫破灭
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成果逐一落地,新技术平台大放异彩
新冠疫情爆发一年后,全球范围内部分疫苗陆续获得紧急使用批准(EUA)或附条件上市。国内,国药集团的灭活疫苗于2020年12月31日获得国家药监局的附条件上市许可。2021年2月5日,科兴生物的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上市许可。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6款新冠疫苗产品获得上市许可或紧急使用授权。
图表4. 中国已批准的新冠疫苗产品
上市/EUA时间
2020.12.31
2021.02.05
2021.02.24
2021.02.25
2021.03.10
2021.05.14
疫苗代号
BBIBP-Cov
CoronaVac
BBIBP-Cov
Ad5-nCoV
ZF2001
KCONVAC
研发厂商
国药中生/北京所
科兴中维
国药中生/武汉所
康希诺
智飞生物
康泰生物
技术路线
灭活
灭活
灭活
腺病毒载体
重组蛋白
灭活
资料来源:WHO,各公司官网,中银证券
国外的新冠疫苗市场则成为了新技术路线疫苗的登场秀。海外最先获得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授权的主要为mRNA疫苗以及病毒载体疫苗。这两种疫苗也是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使用最广泛的新冠疫苗。
mRNA疫苗首次登上舞台,展现了令人惊喜的保护率,BioNTech与辉瑞合作研发的BNT162b2在临床III期实验中显示出94.6%的极高保护率。Moderna的mRNA-1273同样在临床III期实验中显示出94.1%的保护率。BioNTech与Moderna公司的收入利润大幅增加,股价也突飞猛进。
图表5. 2020年-2022年初BioNTech公司股价表现(美元/股)
资料来源:万得,中银证券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8
图表6. 2020年-2022年初Moderna公司股价表现(美元/股)
资料来源:万得,中银证券
腺病毒载体疫苗在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产品包括强生公司的2-S、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合作研发的Vaxzevria(ChAdOx1 nCov-19),国内康希诺的克威莎以及俄罗斯的卫星V(Sputnik-V)。
腺病毒载体疫苗和mRNA疫苗都是采用新兴生物技术平台制成,有效性普遍优于传统疫苗。但新技术路径也带来了安全性上的风险。比如:腺病毒载体疫苗被发现可能引起极为罕见但非常危险的血栓伴随血小板减少(TTS),阿斯利康与强生的疫苗均出现了上述案例,并曾因此暂停分发。mRNA疫苗的整体不良反应概率也明显高于灭活疫苗。同时,新技术平台制成的疫苗长期安全性暂未得到证实。
2021年疫苗板块表现:预期兑现,新冠常态化加速泡沫破裂
2021年,新冠疫苗陆续上市。此前的新冠疫苗预期逐步兑现,导致板块市盈率出现明显的回落。
图表7. 2021年A股疫苗板块市盈率明显下滑
资料来源:万得,中银证券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9
2021年第一季度疫苗板块市盈率约116.81倍,相较于2020年第四季度的128倍略有回落,在此期间,国内先后有5款新冠疫苗获得附条件上市许可或紧急使用授权,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冠疫苗接种量约1.27亿剂次,尚未开始放量。
2021年第二季度疫苗板块市盈率约134.07倍,达到了近4年来的峰值,新冠疫苗接种量在二季度达到约11亿剂次。若基础免疫按2剂次计算,二季度的接种量已兑现了国内基础免疫需求的一半的预期。
2021年第三季度疫苗板块市盈率约56.44倍,较前个季度明显下滑,回到2019年末的水平。2021年三季度全国新冠疫苗接种量维持高位,约9.67亿剂次,已经兑现了绝大部分国内基础免疫的需求。
2021年第四季度疫苗板块市盈率约38.14倍,较上个季度继续下滑。由于国内基础免疫已基本完成,国内新冠疫苗市场仅剩加强针市场,因此板块市盈率已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同时,由于新冠疫苗接种挤压了其他种类疫苗,尤其是二类苗的接种,因此预计2021年年报中非新冠业务的表现将承受一定的压力。
图表8. 2021年A股疫苗板块市盈率与当季新冠疫苗接种量关系
资料来源:万得,OWID,国家卫健委,中银证券
2021年全年疫苗板块经历了预期兑现、泡沫破灭的过程,板块市盈率由年初近120倍下降至年末的38倍左右,已回落至疫情前水平,在近5年的历史中也处于相对低位。但由于新冠疫苗带来的业绩增量并不持续,因此在对行业标的评估时需进一步进行绝对估值,评估新冠业务带来的业绩是否干扰了相对估值。
2022年:疫情常态化,全球防疫遵循“木桶效应”
传染性极强,Omicron使疫情常态化
2021年末,新型变异株Omicron出现,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全球范围传播开来,代替Delta成为最主流的病毒株型。
Omicron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2021年11月底,全球的主流毒株还是Delta,在大部分国家的测序结果显示Delta导致了其中99%-100%的新冠感染案例。然而,至2022年2月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测序结果显示99%-100%的新冠案例是由Omicron变异株导致的。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10
图表9. 2021年11月29日部分国家新冠病例的株型测序结果
资料来源:OWID,GISAID,中银证券
注:这一比例可能无法客观反映现实中各变异株引起感染的比例。原因在于并非所有感染案例都进行了测序。最新发现的变异株或受到关注的变异株的比例可能高于现实中比例。
图表10. 2022年2月21日部分国家新冠病例的株型测序结果
资料来源:OWID,GISAID,中银证券
注:这一比例可能无法客观反映现实中各变异株引起感染的比例。原因在于并非所有感染案例都进行了测序。最新发现的变异株或受到关注的变异株的比例可能高于现实中比例。
与此同时,2021年12月-2022年2月,全球大部分国家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Omicron带来的新一轮冲击,新增新冠感染数量出现了新的高峰,且峰值明显高于Delta时期。其中美国、英国、法国的高峰均出现在2022年1月份,日本、德国、新加坡的高峰出现在2022年2月份,与Omicron爆发的时间基本吻合。目前已逐步下降,基本回到2021年平均水平。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11
图表11. 2021年中-2022年初部分国家每日新增新冠感染数(7日滚动平均)
资料来源:OWI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中银证券
图表12. 2021年末-2022年初Omicron成为多个国家的主流新冠毒株
资料来源:OWID,GISAID,中银证券
注:这一比例可能无法客观反映现实中各变异株引起感染的比例。原因在于并非所有感染案例都进行了测序。最新发现的变异株或受到关注的变异株的比例可能高于现实中比例。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12
图表13. 2022年1月-2月新加坡检测阳性率
资料来源:新加坡卫生部,OWI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中银证券
全球防疫“木桶效应“
2022年2月,部分欧美国家已经经历了Omicron的冲击,在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双重因素下,重新建立起了免疫屏障,每日新增病例数开始回落。在经历了两年疫情后,部分国家开始陆续放开疫情期间的各类限制规定,决定“与病毒共存”。而这一决定不仅仅关乎自己的国家,也间接决定了全球疫情未来的走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在,大部分国家无法独立于世界而生存。国际人员的往来,货物的进出口将全球紧紧联系起来。全球防疫基本遵循“木桶效应”,即全球防疫的最终结果取决于“短板”而非“长板”。当一定数量的国家决定放弃“病毒清零”时,已经决定了新冠病毒无法像天花一样,在全球范围内被完全消灭,新冠病毒大概率将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
未来展望:疫情常态化下,策略转变需循序渐进
全球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如何面对传染性极强并仍在不断进化的病毒?如果我们像海外一样采取更宽松的防疫方针是否可行?
这一问题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社会的医疗资源是否充足?是否会造成无法承受的因感染导致的病死案例数量?
进入2022年2月份后,国内外的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一个观点是“Omicron造成的新冠感染重症率、死亡率更低”,因此“Omicron可能成为天然疫苗”。这一说法需要量化数据来进行客观评估,而评估结果并不如此乐观。
Omicron难以成为“天然疫苗”:CFR降低,但感染率极高导致人口病死率令人担忧
Case Fatality Rate(CFR)是用来衡量某一病毒株型的致死率的常用指标。根据病毒的发病周期,此处使用的CFR的计算公式为:7日滚动平均死亡数 / 10天前的7日滚动平均感染数。这一指标反映的是感染数量与病死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2021年末,Omicron逐渐取代Delta成为主流变异株后,多个国家(下图中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为例)的CFR出现了下降,表明感染Omicron新冠病毒后,出现死亡的几率更小。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13
图表14. 2021年末-2022年初部分国家CFR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OWI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中银证券
但CFR并不能客观反映病死案例数量与总人口之间的关系。当感染人数数量极大时,小数值的CFR也意味着不可忽视的病死案例数量。由于中国疫情控制极为有效,感染数极低,因此目前难以通过CFR来进行预估。CFR并不能直观反映出可能出现的病死案例数量。
因此,在对以上假设进行病死案例数量的评估时,“每日新冠导致的病死数量(7日滚动平均) / 总人口”,这一比率(以下称为人口每日病死率,单位为每百万人)或许能够提供更直接的视角。
下图为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英国、日本的人口每日病死率。与CFR显示的趋势不同,自2021年末Omicron出现后,人口每日病死率出现了新的高峰。美国的人口每日病死率峰值约为每百万人7.8,而这一数值在Delta时的峰值为6.3。相似的,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均在2022年初出现了近段时间的新高。而新加坡也正在逼近Delta时期的峰值(2022年Omicron:2.12;2021年Delta:2.57)。而且,本轮高峰的持续时间并不短于此前的Delta时期。
图表15. 2021年末-2022年初部分国家每日新增的因新冠导致的死亡占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OWI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中银证券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14
通过以上两种指标以及分析,Omicron带来的病死数量仍然不可小觑。“新冠轻症化”并不代表病死案例数量的减少。因此,通过疫苗进行预防以控制感染数量,准备好感染后的治疗手段等一系列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海外数据显示Omicron造成入院数、重症监护占用的显著提升
Omicron不仅带来了死亡病例数的上升,同时也有很大风险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自2021年底Omicron爆发以来,海外部分国家因新冠导致的入院数量,在院病例数,ICU病例数出现新的高峰,并且部分国家峰值显著高于Delta时期。以下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收集的各国家政府公布的数据。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收集的信息,新加坡 每周新入院患者本轮峰值约388.7人/百万人。若将这一比例代入中国人口,仅新冠这一种疾病每周将导致接近55万人入院。
图表16. 2021年末-2022年初部分国家每周新增因新冠导致的入院数量占人口比例(每百万人)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OWI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中银证券
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末起始,海外各国因新冠住院的病例数出现高峰。下图中所列5个国家中,法国峰值为496.08例/百万人,美国峰值464.20例/百万人,以色列峰值399.10例/百万人,新加坡峰值310.62例/百万人,英国峰值293.91例/百万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约14.12亿人,若将新加坡数据代入估算,中国本轮疫情中仅因新冠在院的人数峰值约为44万例。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15
图表17. 2021年末-2022年初部分国家因新冠导致的在院病例数占人口比例(每百万人)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OWI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中银证券
Omicron爆发后,各国因新冠导致的ICU占用率也明显上升,下图中以色列峰值约为各国峰值的中位数,约39.5人/百万人。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估计,2020年国内ICU床位数约5张/十万人,折合约50张/百万人,若按照以色列的ICU数据,仅新冠就可在高峰时占去近80%的ICU床位。
图表18. 2021年末-2022年初部分国家因新冠导致的在ICU病例数占人口比例(每百万人)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OWI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中银证券
以上数据仅取部分发达国家中接近于中位数的比例进行估算,并未考虑到以上发达国家已经历过大规模的Delta自然感染而产生的“群体免疫”,也未考虑卫生条件、医疗资源等。
防疫模式调整需循序渐进,“疫苗+药物”仍是关键
根据上文所述,当下“动态清零”仍旧适合国内情况,目前讨论“共存”为时尚早,防疫模式的调整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根据疫情和当前时点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
其中的核心问题主要有2项,一是避免医疗资源挤兑,二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控制重症及死亡数量。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16
从工作方向上来看,一方面,防疫工作仍然需要控制总体感染数量,越少的感染数基本意味着更少的重症/死亡案例数,同时感染数的减少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放慢病毒变异的速度。根据“自然选择“理论,变异的出现是随机且无方向性的,所以,当病毒繁殖速度提升时,变异出现的数量相应提升,出现优势变异的可能性也随之提升。另一方面,优化针对新冠的资源分配,让真正有需求的患者能够得到充足的医疗资源。针对有需求的人群这一概念,我们具体梳理为2类主要人群。一是有发展为中症、重症、甚至死亡风险的患者,这一部分患者主要包含免疫较低下的人群,例如:老年群体、具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肥胖者、婴幼儿等。二是有可能造成大范围传播的人群,例如:医疗系统工作者、海关边防人员、养老院工作者、教师、较频繁参与面对面国际交流的人员等,职业特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社会接触面较广,或者与免疫力较低下人群接触频繁。
针对上述两个主要方向,我们认为在控制感染数量方面,疫苗仍旧是重中之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将能够在降低感染数量的同时降低重症或死亡的风险。另外,及时有效的检测也能够减小传染风险。
优化资源分配方面,一是将资源倾斜给真正需要的人群,不应浪费大量资源在能够自愈的患者上。2022年3月,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发布,其中重点提到分类收治。轻症(包括无症状)患者不再前往定点医院,而利用额外的收治场所进行集中隔离,若出现病情发展再转送定点医院救治。在Omicron感染率大幅提升、重症/死亡率下降的情况下,大部分轻症人群能够通过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完成自愈,无需过度占用医院资源。
图表19. 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中提出分类收治
资料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银证券
除此之外,提高治疗效果效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医疗资源,减少占用时间。而药物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新冠的药物可主要分为小分子口服药、中和抗体、以及其他辅助支持类药品。
从时间上来讲,以上准备工作的完成程度与经济压力之间的权衡将决定具体措施的方向和每一步的节奏。而“疫苗+药物”的进展情况将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17
新冠疫苗:国内加强针空间尚存,序贯效果更优
疫苗得到大量关注和研发投入,各类技术平台管线数量庞大
疫苗能够使接种者产生针对病毒的高效保护,有效抑制病毒的入侵,大规模的接种能够建立起免疫屏障,使病毒难以找到合适的宿主而大大减缓传播速度和复制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4日,全球共有342条新冠疫苗研发管线,其中147条管线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投入新冠疫苗的研发既能为抗击疫情,保护人类生命安全作出贡献赢得名誉,又能展望全球以亿剂为单位的市场潜力,因此众多企业、机构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努力。
图表20. WHO新冠疫苗管线数量统计(截至2022年3月4日)
资料来源:WHO,中银证券
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不仅管线数量多,采用的技术路线也非常丰富。根据WHO的分类,新冠疫苗技术平台分为11个类别:蛋白亚单位(PS)、RNA、非复制病毒载体(VVnr)、灭活(IV)、DNA、病毒样颗粒(VLP)、复制型病毒载体(VVr)、复制型病毒载体+抗原呈递细胞(VVr + APC)、减毒(LAV)、非复制病毒载体+抗原呈递细胞(VVnr + APC)、细菌抗原孢子表达载体(BacAg-SpV)。
其中不乏新型技术平台,其中部分甚至从未大规模使用过。但正是这些新型平台,在新冠疫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冠疫情这一历史机遇大大加速了新型技术平台的研发、审批、使用,让它们以耀眼的形象登上历史的舞台。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18
图表21. WHO新冠疫苗技术平台统计(截至2022年3月4日)
资料来源:WHO,中银证券
不同的技术平台拥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根据WHO数据,重组蛋白亚单位技术是临床管线中被采用最多的技术平台,147条临床管线中有48条,占比32.65%。而新型技术平台,核酸疫苗(RNA、DNA)、病毒载体疫苗(非复制型、复制型、病毒载体+抗原呈递细胞)等也得到了大量关注, 并在实际运用中大放异彩。采用RNA技术的在研管线25条,仅次于蛋白亚单位路线。而病毒载体(非复制型与复制型合计)平台的在研疫苗管线数量也达到了25条。新兴技术平台在新冠疫情中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球新冠疫苗市场体量巨大,疫苗接种率不平均,基本免疫屏障尚未达成目标
新冠疫苗的市场需求体量巨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人口约77.95亿人,若建立起全球范围内的免疫屏障需要达到70%的接种率,则有54.6亿人需要完成完整的免疫程序。截至2022年3月4日,全球完成完整免疫程序的人口比例为55.93%,折合人口数量为43.60亿人,距离70%的期望值仍旧有10.97亿人的缺口。除此之外,部分此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的人群体内的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免疫已随时间而衰减至较低水平,以致于感染风险增大。除此之外,变异株的出现也不断削弱着疫苗能够提供的保护效果。
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分布不平均。发达国家疫苗接种比例显著高于欠发达地区。截至2022年3月4日,阿联酋完成完整基础免疫程序的人口比例为95.43%,新加坡这一比例为90.31%。而非洲国家整体接种率仅为18.99%,完成完整基础免疫程序的人口比例仅为12.69%。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19
由于接种率较低的国家地区(以下简称为“低接种地区”)购买力有限,因此低接种地区市场的利润空间有限。虽然部分国际组织或慈善组织,例如世界卫生组织、CEPI、盖茨基金会等提供了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但远不足以覆盖未满足的市场需求。预计这一部分的新冠疫苗需求将主要以慈善、人道主义援助等方式得到满足,亦或是由其他国家政府向疫苗厂商购买疫苗后捐赠给低接种地区。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可以预计剩余的空白市场的商业价值将低于同体量的此前已购买疫苗国家地区的商业价值。因此,我们建议谨慎估计低接种地区的利润空间。
图表22. 全球部分地域新冠疫苗接种率(截至2022年3月4日)
资料来源:OWID,WHO,世界银行,中银证券
国内基础免疫完成率较高
国内基础免疫程序广泛开始于2021年第二季度,并逐步加速增长。2021年4月21日接种量突破2亿剂次,5月7日突破3亿剂次,5月23日突破5亿剂次,6月19日突破10亿剂次,7月22日突破15亿剂次,至2021年9月末,新冠疫苗总接种剂次数量约22亿剂次。新增接种数量的增速开始放缓,标志着第一轮基础免疫程序已基本完成。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0
图表23. 中国新冠疫苗接种剂次(万)以及加强针接种剂次(万)
资料来源:OWID,国家卫健委,中银证券
注:由于加强针数据并非每日公布,因此未知数据点取最近的已知两点间线性增加模拟。
2021年9月28日,卫健委公布全国共有约10.48亿人已完成了完整的基础免疫程序。10月29日,全国共有约10.7亿人完成了完整的基础免疫程序。2022年3月21日,全国疫苗接种数量约32.30亿剂次,完成基础免疫的人数为12.4041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约87.8%。
加强针开始铺开,需求有望持续至2022年中
至2021年11月,中国最早一批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距离首次接种已有6个月或以上的时间,疫苗保护力已衰减至较低水平。而最先接种疫苗的这一部分人群主要为从事高传染风险职业的人群,例如海关、医护等,因此感染风险更高。加强针能够重新激活已有的免疫记忆,是中和抗体水平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增强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所以开展加强针的接种是必要的。从2021年11月初开始,国内加强针接种陆续开始。
中国基础免疫完成率位于世界前列,但加强针接种率仍有上升空间。截至2022年2月25日,全国完成加强针接种约5.55亿剂次。截至2022年3月21日,预计中国完成加强针接种约6.77亿剂,接种率约47.9%。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1
图表24. 中国加强针接种情况(万剂次)
资料来源:OWID,国家卫健委,中银证券
注:由于加强针数据并非每日公布,因此未知数据点取最近的已知两点间线性增加模拟。
中国加强针接种率已高于美国和日本,但距离德国(~57%)、英国(~56%)、法国(~53%)以及同在亚洲的新加坡(~68%)仍有差距。若以55%加强针接种率为目标,中国目前加强针市场剩余空间约为1.0亿剂;若以65%作为目标,则空间约为2.4亿剂;若以75%为目标,则空间约为3.8亿剂;若以85%为目标,则空间约5.2亿剂。
图表25. 各国加强针接种比率(每百人)
资料来源:OWID,国家卫健委,中银证券
注:由于加强针数据并非每日公布,因此未知数据点取最近的已知两点间线性增加模拟。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2
加强针放量的时间主要受基础免疫程序完成时间的影响。中国疫苗接种的时间分布情况如下:2021年第一季度新冠疫苗接种剂次数量约为1.27亿,第二季度约为11.2亿剂次,第三季度约为9.67亿剂次,第四季度约为6.24亿剂次。中国新冠疫苗基础免疫程序接种的高峰期为2021年第二、三季度,完成基础免疫程序的时间应主要集中于2021年的5-9月份。根据国家卫健委建议,可以开始加强针接种的时间为完成完整基础免疫的6个月后,据此测算,中国加强针需求出现的时间应在2021年11月-2022年3月。由于加强针并未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只需与基础免疫程序间隔6个月以上,因此加强针的需求高峰持续时间可能相应地拉长,集中度相对分散,需求可能持续至2022年6-7月。
图表26. 2021年中国新冠疫苗接种时间分布
资料来源:OWID,国家卫健委,中银证券
提高老年群体等免疫低下人群接种率将有望降低重症/死亡率
根据海外情况,本轮疫情中老年群体是主要受害者。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CDC数据:80万死亡病例中60万例(75%)为65岁以上。1/100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病死,而这一数字在65岁以下人群中仅为1/1400。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3
图表27. 美国新冠死亡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美国CDC,中银证券
英国:英格兰地区数据显示,自2021年末Omicron疫情开始,60岁以下人群死亡率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7天滚动平均值基本处于每十万人0.1-0.3例的区间内。6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则明显高于年轻群体,7天滚动平均峰值为每十万人11.8例,2021年12月28日-2022年2月20日,这一数字均在5以上。
图表28. 英格兰新冠死亡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英国政府官网,中银证券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4
新加坡:新加坡卫生部详细统计了2021年5月1日-2022年2月14日之间的病例年龄情况以及疫苗接种情况:
-
-
-
-
-
80岁及以上:未完成完整的基础免疫程序的死亡比率为19%,完成了基础免疫的死亡比率为3%,完成了基础免疫以及加强免疫的死亡比率为0.45%。
70-79岁:未完成完整的基础免疫程序的死亡比率为8.8%,完成了基础免疫的死亡比率为0.74%,完成了基础免疫以及加强免疫的死亡比率为0.06%。
60-69岁:未完成完整的基础免疫程序的死亡比率为3.7%,完成了基础免疫的死亡比率为0.21%,完成了基础免疫以及加强免疫的死亡比率为0.037%。
50-59岁:未完成完整的基础免疫程序的死亡比率为1.1%,完成了基础免疫的死亡比率为0.065%,完成了基础免疫以及加强免疫的死亡比率为0%。
注: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规定,灭活疫苗需要3针才被视为完成了基础免疫程序,并且在此基础上建议再补打一针mRNA疫苗。
根据以上数据,在80岁及以上年龄组中,没有接种或没有完整完成基础免疫程序的人群死亡比率是完成完整接种的人群死亡率的6.3倍,是完成加强针接种人群的42.2倍。
在70-79岁年龄组中,没有接种或没有完整完成基础免疫程序的人群死亡比率是完成完整接种的人群死亡率的11.9倍,是完成加强针接种人群的146.6倍。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老年群体接种加强针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因新冠导致的死亡风险。同时,这一趋势也同样适用于ICU的案例情况。
图表29. 新加坡新冠死亡病例、ICU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新加坡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中银证券
因此,若能提高老年群体的疫苗接种率和加强针接种,将有望降低重症人群数量或因新冠而死亡的患者数量。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5
疫苗效力随时间衰减,高效疫苗及异源序贯加强明显提升保护率
1.
巴西:2针灭活+1针mRNA明显修复疫苗保护力
疫苗激活体内抗体后,抗体滴度将随时间逐渐衰减。Nature学术期刊上,巴西一项研究发现,完成两针科兴CoronaVac接种后,针对全年龄段,第14天至第60天疫苗的感染保护率维持在50%以上,随后逐渐降低,第121-150天(第5个月)的感染保护率约41.8%,第151-180天(第6个月)的感染保护率约为38.0%,180天后(6个月后)的感染保护率约为34.7%。这一数值在8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中下降得更为明显,接种2剂科兴疫苗后第14-30天感染保护率在50%以上,第31-60天(第2个月)感染保护率约为47.0%,第91-120天(第4个月)下降至31.8%,第121-150天约为22.1%,第151-180天约为15.1%,180天以上约为10.1%。
图表30. 巴西研究:2针科兴疫苗CoronaVac感染保护率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Nature,中银证券
同时,在老年群体中,疫苗预防重症或死亡的保护率也随时间出现明显下降。同一项研究发现,60-79岁群体中,完成2针科兴接种180天后,重症/死亡保护率由最高的81.6%下降至72.6%。在80岁及以上群体中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在第91-120天时,重症/死亡保护率已从峰值68.7%下降至58.0%,第151-180天时已下降至47.9%,180天后下降至41.4%。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6
图表31. 巴西研究:2针科兴疫苗CoronaVac重症/死亡保护率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Nature,中银证券
维持一定水平的抗体滴度,免疫系统能够在遭遇病毒后更迅速地反应,降低感染概率,同时也降低发展为中、重症的概率。
在同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测试了mRNA加强针对保护率的提升效果。在使用BioNTech/辉瑞的mRNA新冠疫苗BNT162b2作为加强针后,各年龄组的感染保护率都出现了明显提升。在接种加强针后30天,全年龄组的整体感染保护率由刚接种完加强针的39.6%提升至82.6%,60-79岁年龄组由35.7%提升至81.2%,8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由最初的11.5%提升至66.4%。
mRNA加强针同时也显著提高了重症/死亡保护率,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在接种完加强针后30天,全年龄组的重症/死亡保护率由80.6%提升至96.8%,60-79岁年龄组由79.6%提升至92.0%,80岁及以上年龄组由48.8%大幅提升至89.3%。
由此可见,基础免疫程序提供的保护率至今已明显下滑,而加强针能够明显地重新激活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的抵抗力。
2.
智飞生物:重组蛋白疫苗加强效果强于灭活疫苗
以重组蛋白疫苗为例。2021年12月3日,Cell Research发布了一篇Letter to the Editor形式的文献,对比了科兴灭活疫苗(CoronaVac)和智飞生物蛋白亚单位疫苗(ZF2001)作为加强针的效果。在完成科兴CoronaVac两针基础免疫后第4-8个月间,对志愿者进行了两种不同方式的加强。以CoronaVac进行加强后,人群对野生型病毒株的中和抗体上升至加强前的23.3倍,对Beta变异株上升至18.6倍,对Gamma变异株上升至23.8倍,对Delta变异株上升至18.4倍。以智飞ZF2001进行加强后,对野生型上升至33.9倍,对Beta上升至44.5倍,对Gamma上升至32.7倍,对Delta上升至39.1倍。
同一研究认为科兴CoronaVac激活的针对NTD的抗体容易被变异株逃逸,因为NTD序列并不保守,在Beta以及Delta变异株中均发生了变化,导致CoronaVac的保护效率下降。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7
图表32. 智飞ZF2001与科兴CoronaVac作为加强引起的中和抗体滴度上升对比
资料来源:Cell Research,中银证券
3.
泰国:加强效果mRNA疫苗 >
病毒载体疫苗 >
灭活疫苗
2022年1月,泰国一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Vaccine期刊。研究内容是:在接种完2针科兴灭活疫苗后,使用不同技术平台疫苗产生的免疫效果以及安全性表现如何。实验使用了灭活疫苗(国药)、阿斯利康腺病毒载体疫苗(阿斯利康)、mRNA疫苗(BioNTech/辉瑞)作为加强针候选对象。
安全性方面,灭活疫苗表现十分优异,发生频率最高的局部不良反应为注射处疼痛(轻型36.7%,中型5.0%,且主要发生在接种当天)。而腺病毒载体疫苗这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高(轻型52.6%,中型26.3%,重型5.3%),mRNA疫苗表现接近病毒载体疫苗(轻型60.0%,中型30.0%,重型1.7%)。系统性不良反应方面,灭活疫苗几乎没有出现发热,mRNA疫苗发热频率低于10%,而腺病毒载体疫苗发热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疫苗。其他不良事件,例如恶心、呕吐、腹泻、关节疼痛、发冷、晕眩,腺病毒载体出现上述情况的频率也高于其他2种技术路线,mRNA疫苗居中,灭活疫苗表现最好。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8
图表33. 泰国一项不同技术路线加强针研究-安全性:各不良反应发生频率
资料来源:Vaccines,中银证券
有效性方面,研究收集分析了体液免疫强度、对各株型的中和能力、细胞免疫强度。
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检测加强针诱导的各类抗体水平。在完成加强针接种28天后,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诱导的抗RBD免疫球蛋白的GMT(U/mL)分别为839.9、8160、13871;诱导的抗RBD IgG的GMT(BAU/mL)分别为164.1、1736、2584。总体来看,mRNA疫苗优于腺病毒载体疫苗优于灭活疫苗。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29
图表34. 泰国一项不同技术路线加强针研究-有效性:体液免疫-各抗体滴度水平
资料来源:Vaccines,中银证券
对不同变异株的中和能力的表现与体液免疫相似。在完成加强针接种28天后,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对野生型(原型)新冠病毒的抑制率(sVNT)中位数分别为79.75、97.60、97.80。对Beta变异株分别为50.55、91.85、93.30。对Delta变异株分别为72.00、97.35、97.60。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0
图表35. 泰国一项不同技术路线加强针研究-有效性:中和能力
资料来源:Vaccines,中银证券
细胞免疫的表现排名也与前两项类似,mRNA疫苗优于腺病毒载体疫苗优于灭活疫苗。在完成加强针接种28天后,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诱导的IFN-γ CD4+ (IU/mL)中位数分别为0.085、0.260、0.790。诱导的IFN-γ CD4+ CD8+ (IU/mL)中位数分别为0.155、0.470、1.260。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1
图表36. 泰国一项不同技术路线加强针研究-有效性:细胞免疫
资料来源:Vaccines,中银证券
中国新冠疫苗梳理
根据上文所述,在病毒长期存在,防疫长期承压的背景下,疫苗作为控制感染数、重症/死亡率最为有效的手段仍然值得继续关注。目前中国共有6款新冠疫苗获得附条件上市许可或紧急使用授权,分别为:国药北京(灭活)、科兴(灭活)、国药武汉(灭活)、康希诺(腺病毒载体)、智飞生物(蛋白亚单位)、康泰生物(灭活)。同时,这6款疫苗也已全部获得批准进入序贯加强方案。
图表37. 中国已批准的新冠疫苗产品
上市/EUA时间
2020.12.31
2021.02.05
2021.02.24
2021.02.25
2021.03.10
2021.05.14
疫苗代号
BBIBP-Cov
CoronaVac
BBIBP-Cov
Ad5-nCoV
ZF2001
KCONVAC
研发厂商
国药中生/北京所
科兴中维
国药中生/武汉所
康希诺
智飞生物
康泰生物
技术路线
灭活
灭活
灭活
腺病毒载体
重组蛋白
灭活
资料来源:WHO,各公司官网,中银证券
在研管线中,也有部分已进入临床II/III期。其中包括了目前国内进度最快的mRNA疫苗和DNA疫苗。核酸技术将是制药行业继蛋白技术(例如各类抗体)之后下一代的核心技术。大量厂商已开始布局相关业务板块,例如:国药集团建立mRNA板块;欧林生物、天境生物、康泰生物、君实生物与嘉晨西海在1个月内先后达成合作;沃森生物与艾博生物、蓝鹊生物达成疫苗的合作,与圣诺医药达成干扰核酸类药物的合作;智飞生物认购深信生物部分股权。长期来看,mRNA疫苗将成为热门赛道,值得持续跟踪。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2
图表38. 中国部分在研新冠疫苗产品
进度
临床III期
临床III期
临床III期
临床III期
临床III期
临床III期
临床II/III期
临床II期
资料来源:WHO,各公司官网,中银证券
研发厂商
沃森生物
华西医院/威斯克
三叶草
丽珠集团
万泰生物
艾棣维欣
瑞科生物
复星医药/BioNTech
技术路线
mRNA
重组蛋白
重组蛋白
重组蛋白
病毒载体
DNA
重组蛋白
mRNA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3
新冠药物:终局将至,第二道防线需求确定
新冠药物梳理
新冠药物能够抑制病毒的生存繁殖活动,降低感染者病情进一步发展的风险,同时也能够缓解症状或缩短病程。根据药物属性可大致分为:小分子药、抗体药、其他类药物(例如中成药等缓解症状的药物)。
新冠小分子药:给药简便,不易受变异影响
新冠小分子药物通常作用于病毒完成基础活动(例如:生存、繁殖)的机制上,因此几乎不受株型影响。同时给药方式通常为口服,给药简便,患者依从性高。国内外已有多条管线正在推进,海外进展最快的Molnupiravir(默克)和Paxlovid(辉瑞)已在多个国家获得附条件上市许可或紧急使用授权。国内第一梯队中,VV116(君实生物)已在乌兹别克斯坦获得EUA,在国内进行临床III期实验。
图表39. 全球部分已进入临床阶段的新冠小分子药物管线
进度
2021.11.04英国获批
2021.12.23美国获批
2021.12.22美国获批
2021.12.31英国获批
2022.02.11中国获批
2021.12.31乌兹别克斯坦获批
中国临床III期
日本临床IIb/III期
2022.03.25与日本达成基本协议
中国临床III期
2021.07.16巴拉圭获批
2021.12.27临床III期未达终点
2021.12.11中国临床I期桥接
药品名
Molnupiravir
Paxlovid
VV116
Ensitrelvir
阿兹夫定
普克鲁胺
FB2001
研发厂商
Merck / Ridgeback
Pfizer辉瑞
君实生物/旺山旺水
盐野义
真实生物
开拓药业
前沿生物
技术路线
RdRp
Mpro / 3CL
RdRp
Mpro / 3CL
RdRp
AR
Mpro / 3CL
资料来源:FDA,英国政府官网,各公司公告、官网,中银证券
注:此表格中“获批”表示:获得正式上市许可、附条件上市许可、EUA其中一种或多种。
国产小分子新冠特效药需求确定
目前国内已获使用许可的小分子新冠特效药为辉瑞的Paxlovid。2022年摩根大通健康产业交流会上,辉瑞CEO Albert Bourla表示:公司有信心在今年供应1.2亿份Paxlovid,其中1季度将生产600-700万份,二季度3000万份,三、四季度合计供应约9000万份。同时,辉瑞通过MPP允许部分厂商向95个中低收入国家提供Paxlovid的原料药或成品药,国内共有5家公司获得此许可,分别为:复星医药、普洛药业、华海药业、九洲药业、迪赛诺。但中国并不在95个国家范围内,因此只能从辉瑞的常规产能中获得Paxlovid供应。
Paxlovid在美售价530美金/疗程,5天一疗程。药物昂贵,普惠性有限。由于中国不属于MPP划定的95个中低收入国家范围,因此国内售价预计将参照美国价格。根据2022年3月经视新闻报道,Paxlovid在中国定价为2300元。
中国目前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方针,尚未出现类似海外国家不受控制的大规模传染。若中国像海外一样实行“共存”策略,则有可能出现大范围的感染、甚至中重度感染和死亡案例。在此,我们对新冠小分子药的需求进行粗略估算,主要估算老年群体可能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年鉴,60岁及以上人口约2.64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约1.91亿人,70岁及以上人口约1.16亿人。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4
图表40. 2021年中国人口60岁及以上年龄分布(万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银证券
截至2022年3月21日,中国新冠疫苗接种数量约32.30亿剂次,完成基础免疫的人数为12.4041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约87.8%,预计已完成加强针接种约6.77亿剂,接种率约47.9%。由于缺少各年龄段的接种数据,在此不考虑老年群体接种率低于平均水平的情况,而假设中国基础免疫及加强免疫在各年龄段的接种情况均匀分布,则各年龄段完成基础免疫的人数和完成加强免疫的人数如下图。
图表41. 2021年中国人口60岁及以上年龄段新冠疫苗接种分布(万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银证券
新加坡卫生部详细统计了2021年5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之间因新冠使用ICU或死亡的案例数,并按照年龄组和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分类。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5
图表42. 2021年5月1日-2022年2月28日新加坡因新冠使用ICU或死亡的人数比例(%)(按年龄及疫苗接种情况分组)
资料来源:新加坡卫生部,中银证券
将新加坡数据代入中国的年龄分布进行粗略估算,测算结果得到:因新冠进入ICU或死亡的老年群体人数约513.6万人。
这一推测数据有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主要原因如下:(1)未考虑政策因素影响,例如中国防疫行政手段更为有效;(2)新加坡在2022年Omicron疫情前已经历Alpha、Beta、Gamma、Delta等其他变异株引起的疫情爆发,部分人群已有自然感染产生的群体免疫;(3)新加坡接种mR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临床有效性更高的疫苗比例更高;(4)新加坡卫生部对完整基础免疫程序的定义与中国有所不同,完成3剂灭活疫苗的接种方可视为完成了基础免疫;(5)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人均医疗资源较为丰富;(6)新加坡作为国际交流枢纽,接触病毒的可能性更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干扰因素,因此请谨慎参考推算结果。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6
图表43. 根据新加坡数据推算中国因新冠使用ICU或死亡的老年人口数量(万人)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国家统计局、新加坡卫生部,中银证券
由以上推算数据可大致预见,中国对于新冠药物的需求非常庞大,依赖于产能有限、价格昂贵、且受国际关系影响的进口药不足以提供充分的保障。因此国产新冠药物需求确定性强,值得持续关注。
特效药与疫苗各司其职,守护抗疫成果
药物与疫苗并非直接竞争关系。疫苗用于预防,药物用于治疗;疫苗用于健康者,药物用于感染者。
疫苗的职责在于预防。高效药物的出现并不能够减少应接种疫苗的人群数量,不能削弱疫苗的价值,因此在理性假设下,药物的出现不应影响疫苗的销售和使用。相反,高效疫苗的出现则有可能减少符合药物使用条件的适应人群。从医疗资源的角度,新冠特效药为处方药,必须由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及医生开处方销售,因此,药物的出现仍旧无法减少首诊人群数量,仍旧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再者,中国诊疗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较低,即使仅有轻微症状,民众仍旧有很高的看病就诊的偏向性,而新冠药物难以防止轻微症状的出现,因此药物无法减少首诊人群数量。
药物的职责在于治疗。虽然药物不能降低感染风险,但可有效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出现,在进入治疗阶段后提高救治效率,减少治疗中医疗资源的投入。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7
投资策略:疫苗需求仍旧存在,持续关注国产新冠药物
根据上文所述,新冠疫苗加强针能够明显提高人群免疫力,尤其对于免疫低下人群收益极大。国内新冠疫苗加强针覆盖率尚未达到50%,市场空间尚存。同时,异源序贯显示出更强的保护力,建议持续关注相关企业。
国产新冠小分子药物市场空白,目前国内仅有辉瑞Paxlovid获得附条件上市。中国不属于MPP协议中低收入国家的标准,因此将不得不争夺辉瑞有限的产品供应。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Omicron传染性极强,因此自主可控的国产新冠小分子药物需求确定性极高。建议重点关注研发进展较快的企业。
宏观策略来看,目前“动态清零”政策能够为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快疫苗和药物研发、完善扩建医疗设施、制定更全面的计划争取时间。其中,疫苗和药物的进展极为重要,可以期待未来政策东风的出现。
疫苗方面,建议关注已获得序贯许可的智飞生物,重点关注研发进展较快的沃森生物、丽珠集团、复星医药。小分子药物方面,建议重点关注进展位于前列的君实生物。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8
君实生物
公司新冠治疗双管齐下,抗体化药协同互补。
此前公司新冠中和抗体JS016埃特司韦单抗与巴尼韦单抗(礼来)疗法于21年2月获FDA批准EUA,此后在15个国家相继获得使用授权。公司新冠小分子口服药VV116在乌兹别克斯坦获EUA(中重度),目前国内外正在同时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II/III期实验(轻中度)和国际多中心III期实验(中重度)。VV116是国产新冠小分子特效药的领跑者之一。自主可控的新冠药物需求确定性高,海内外潜在市场空间可观。
针对轻中度新冠,临床I期实验主要结论如下:
(一)VV116口服吸收迅速;
(二)重复给药可维持有效抗病毒浓度;
(三)普通饮食对VV116药物暴露量无影响,建议可在空腹或在普通饮食条件下进行药物口服治疗;
(四)安全性方面,VV116在健康受试者中显示出令人满意的安全性及耐受 性。3项研究均未报告死亡、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未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AE),也未出现导致停药及中断治疗的不良事件。所有不良事件均在未治疗或未干预情况下恢复。相较同类药物在过往报告的数据,VV116具有较低的肝毒性风险。
公司PD-1产品特瑞普利单抗竞争力强。
2018年,公司PD-1特瑞普利单抗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国产PD-1类产品,目前已在国内获批黑色素瘤(二线)、鼻咽癌(三线)、尿路上皮癌(二线)、鼻咽癌(一线),共4个适应症。FDA将于2022年4月审理特瑞普利用于治疗鼻咽癌的上市申请。2021年7月,该产品联合治疗食管鳞癌(一线)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NMPA受理;2021年12月,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一线)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NMPA受理。
根据《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6位和第4位。国内食管癌粗发病率为20.35/10万,城市粗发病率为15.03/10万,农村为30.73/10万;中国食管癌粗死亡率为15.17/10万,城市粗发病率为14.41/10万,农村为21.05/10万。国内食管癌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占90%以上。
肺癌为中国第一大癌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中国2020年肺癌新发病例数约82万,肺癌导致的死亡案例约71万。
公司PD-1适应症不断扩充,将有望持续带来增量。
公司各管线进展不断,研发实力得到多次证实。
2022年3月12日,JS107(Claudin18.2单抗-MMAE偶联剂)获批临床。2022年3月2日,公司阿达木单抗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的上市许可已进入“待制证”阶段。2022年1月11日,Coherus行使公司TIGIT单抗JS006在美加的权利,将向公司支付3500万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2.5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并且公司能够得到产品18%的销售分成。公司BTLA靶点单抗JS004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产品,靶点和适应症均为FIC,且I期实验结果理想。针对这一产品,公司启动了多个单药或PD-1联合治疗的II期临床,适应症包括淋巴瘤、黑色素瘤、头颈鳞癌、鼻咽癌、肺癌等,2022年将发布相关试验结果。
风险提示
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各化学药、生物药管线研发存在失败几率,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实验推进速度不及预期。
审批监管风险:药物上市审批严格,NMPA、FDA等监管机构的权衡考量难以全面充分地预测。
销售不及预期风险:海内外市场销售受供需等多种因素影响。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39
丽珠集团
业绩稳定,优势领域消化道和促性激素持续增长。
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20.64亿元,同比增长14.67%;归母净利润约17.76亿元,同比增长3.54%。化学制剂板块实现收入72.24亿元,同比增长33.71%,占营收总额的60.56%。细分治疗领域中,消化道和促性激素贡献了一半以上的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0.40%、28.34%。其中,新主力产品艾普拉唑和醋酸亮丙瑞林持续增长。原料药及中间体板块实现营收约29.09亿元,同比增长19.20%。
微球平台研发管线丰富,未来业绩增量点可期。
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微球平台,管线储备丰富。醋酸曲普瑞林微球(1个月缓释)正在生产申报;阿立哌唑微球正在进行临床I期实验;醋酸奥曲肽微球已开展BE预实验;醋酸亮丙瑞林(3个月缓释)处于BE实验;双羟萘酸曲普瑞林微球(3个月缓释)、丙氨瑞林微球(1个月缓释)以获得IND批复。
新冠疫苗V-01序贯加强表现优秀。
公司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在菲律宾和巴基斯坦开展基础免疫和序贯加强的III期临床实验,中期数据显示,V-01加强后的绝对保护力约61.35%,(对照控制组为已完成2针灭活疫苗的人群)。已检测的60个样本中全部为Omicron变异株,代表V-01对Omicron仍旧具有不错的保护力。同时老年组数据与其他年龄组无差别。V-01结构中融合了RBD二聚体、Pan表位、Fc蛋白、干扰素,能够同时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此外,V-01作为基础免疫的临床III期实验正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开展。
新冠检测业务不断突破,抗原检测盒得到海外认证。
2020年3月,公司IgM/IgG抗体检测盒获国内批准;2021年核酸检测盒完成海外CE备案工作;2021年12月,抗原快速检测盒获得泰国食品药品管理局(TFDA)认证。公司已拥有3种不同的新冠检测方式(核酸、抗原、抗体),有望在2022年带来业绩增量。
医保谈判落地,适应人群扩大。
艾普拉唑针剂继续纳入医保目录,医保支付价格为71元(10mg/支),同时取消了支付限定,并且后缀备注适用人群限制范围缩小。目前公司艾普拉唑针剂的疗程费用较其他非集采PPI低3-4倍,公司表示将努力扩大覆盖及销量,实现“以价换量”,缓冲医保价格对业绩的冲击。
风险提示
销售不及预期:销售受多种市场因素和供需关系影响。
研发不及预期:疫苗、药物研发存在一定的失败几率,同时实验进展难以准确估算。
审批监管风险:药品、生物制品地上市使用须经过严格地审评审批,存在政策的不确定性。
未来医保谈判/集采风险:未来医保谈判、带量采购有可能给不同品种带来不同程度的价格下滑压力。
新冠疫情变化:新冠疫情变化有可能影响公司疫苗有效性,也可能影响其他疫苗药物的使用。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40
沃森生物
业绩符合预期,资产总值达历史新高。
公司发布2021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4.6亿元,同比增长17.82%;归母净利润约4.28亿元,同比下滑57.36%。
2021年第四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13.3亿元,同比略降2.82%,环比增长71.09%;营业成本1.2亿元,同比下滑32.8%,环比上升19.66%;研发费用2.86亿元,同比上升1156.48%,环比上升93.40%;公允价值变动约-1.87亿元;归母净利润6337.7万元,同比下滑88.84%,环比增长40.29%。各业绩指标基本符合或好于市场预期。
除PCV13外其他产品受新冠挤压出现不同程度下滑。2021年公司23价肺炎疫苗销售收入约2.26亿元,同比下滑67.09%,批签发量约90万剂,同比下滑84.26%。随着新冠疫苗的基础免疫程序接近饱和,新冠的挤压在2022年有望缓解,非新冠疫苗销售有望出现反弹。
研发投入增加及公允价值损失导致净利润下滑。公司2021年研发费用约6.21亿元,同比增长252.13%,占营业收入的17.9%。主要用于推进国内外临床实验。公司2021年研发投入金额为7.54亿元,资本化研发支出占研发投入比例为17.56%。公司持有的嘉和生物药业(开曼)控股有限公司股票期末价格下跌,导致公司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200.30%,2020年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约2.80亿元,据此计算,2021年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约为-2.81亿元。
2021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约为7.05亿元,同比增长517.62%。公司期末资产136.7亿元,同比增长41.87%,其中由于收到员工股权激励行权款和销售收入增加,货币资金增值34.43亿元,为未来的研发等经营活动铺下基础。
13价肺炎结合疫苗成为强劲引擎,海外突破值得期待。
公司2021年13价肺炎结合疫苗销售收入27.46亿元,同比增长65.59%。2021年,此产品获得批签发约495万支,同比增长10.88%。此产品海外布局也在同步推进,2022年1月29日,公司公告13价肺炎疫苗获得摩洛哥药监部门批准上市。此前MarocVax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摩洛哥每年预计销售量200万剂,MarocVax承诺每年至少达到80%的预测销售量,合作协议持续5年。
HPV2疫苗落地,公司再度收获大品种。
公司2价HPV疫苗于2022年3月24日正式获批上市,适应人群为9-30岁女性,免疫程序为3针,9-14岁女性也可采用2针程序,定价319元/329元。HPV疫苗近年来关注度日益提升,市场教育程度高,且供不应求,已有超过15个省市透露普及意愿。公司HPV疫苗产能已基本准备就绪,年产能约3000万剂。
盈利预测
预计2022-24年,公司将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6.35亿元、68.64亿元、82.55亿元;归母净利润13.07亿元、20.48亿元、25.34亿元;对应EPS为0.82元、1.28元、1.58元。
风险提示
研发不及预期:疫苗研发,尤其是新型技术路线的研发存在失败风险,同时实验进度具有不确定性。
审批监管风险:疫苗审批严格,新型技术平台的审评非常谨慎,同时也受需求急迫性等外部因素影响。
销售不及预期:销售可能随市场供需关系波动。
新冠疫情变化:新冠疫情变化有可能影响公司疫苗有效性,也可能影响其他疫苗的接种工作。
国家卫生政策变化:针对疫情的不断变化,国家政策也在不断适应中,因此具有不确定性。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41
复星医药
业绩稳定增长
公司于2022年3月23日公布2021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0.05亿元,同比增长28.70%;归母净利润47.35亿元,同比增长29.28%;归母扣非净利润32.77亿元,同比增长 20.60%;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9.49亿元,同比增长53.07%;研发投入共计49.75亿元,同比增长 24.28%,其中,研发费用为38.34亿元,同比增加10.39亿元,增长37.17%。
其中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119.6亿元,同比增长45.74%;归母净利润约11.7亿元,同比略降1.12%;研发费用约14.2亿元,同比增长54.79%。
新冠mRNA疫苗持续放量
公司与BioNTech合作的复必泰(BNT162b2)表现优异,公司拥有大中华区权益,海外权益归属于辉瑞。2021年3月复必泰纳入港澳政府的疫苗接种计划,2021年9月于台湾地区开展接种。截至2022年2月,复必泰已在港澳台地区累计接种超2000万剂次,报告期内共实现销售约2200万剂。BioNTech公司的BNT162b2是全球最早上市的mRNA疫苗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早获得使用的新冠疫苗之一,临床数据及真实世界数据均显示其保护效力在所有新冠疫苗中名列前茅。目前,复必泰正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临床II期实验。Omicron出现后,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复,疫苗接种仍旧非常重要。
新产品成长为业绩主引擎,收入结构得到优化
在传统产品集采承压下,除复必泰贡献亮眼业绩外,公司新品种汉利康(利妥昔单抗,CD20)、汉曲优(曲妥珠单抗,HER2)、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等新品种销售持续增长。其中汉利康实现收入16.90亿元,同比增长 125.33%;汉曲优实现收入9.30亿元;苏可欣实现收入4.26亿元。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3年国内抗CD-20单抗市场规模将达到68亿元,目前国内共有3款产品获批,分别为原研罗氏美罗华、信达生物达伯华、复宏汉霖汉利康。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2030年国内曲妥珠单抗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元,目前国内已上市产品3款,分别为原研药罗氏的赫赛汀、赫赛莱(恩美曲妥珠)、以及复宏汉霖的汉曲优。
研发不断推进,未来业绩增长有保障
2021年6月,复星凯特的奕凯达(阿基仑塞注射液)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产品。截至2022年2月末,已有23个省市的惠民保以及超40项商业保险覆盖奕凯达,且已有约百人进入治疗流程。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3年国内CAR-T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0亿元,目前国内共有2款产批获批,分别为复星凯特的奕凯达和药明巨诺的倍诺达。2021年4月,子公司复宏汉霖PD-1类产品斯鲁利单抗的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适应症为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实体瘤,2021年9月,第二个适应症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化疗、一线)也获受理。2021年10月,原液和制剂生产线已通过GMP现场检查。2022年3月,斯鲁利单抗首个适应症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国内第七个获批的PD-1单抗产品。
新冠口服药业务有望带来增量
2022年一季度,公司通过MPP分别获得默沙东Molnupiravir和辉瑞Paxlovid的生产许可,向中低收入国家供应上述药物(成品药及原料药)。全球新冠疫情持续,中低收入地区疫苗接种率普遍较低,截至2022年3月初,非洲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仅为19%,其中完成完整的基础免疫程序的比例仅为13%。全球多项研究表明,未完成基础免疫程序的人群极易感染新型变异株Omicron,并有很高风险发展为中重症甚至死亡,新冠特效药需求紧迫。
风险提示
研发不及预期:疫苗、药物研发存在一定的失败几率,同时实验进展难以准确估算。
审批监管风险:药品、生物制品地上市使用须经过严格地审评审批,存在政策的不确定性。
未来医保谈判/集采风险:未来医保谈判、带量采购有可能给不同品种带来不同程度的价格下滑压力。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42
销售不及预期:销售受市场供需的波动而具有不确定性。
新冠疫情变化:新冠疫情变化有可能影响公司疫苗有效性,也可能影响其他疫苗的接种工作。
国际事件引起的国际业务变化及汇率变化:公司海外业务占比较大,汇率变动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43
披露声明
本报告准确表述了证券分析师的个人观点。该证券分析师声明,本人未在公司内、外部机构兼任有损本人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其他职务,没有担任本报告评论的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也不拥有与该上市公司有关的任何财务权益;本报告评论的上市公司或其它第三方都没有或没有承诺向本人提供与本报告有关的任何补偿或其它利益。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声明,将通过公司网站披露本公司授权公众媒体及其他机构刊载或者转发证券研究报告有关情况。如有投资者于未经授权的公众媒体看到或从其他机构获得本研究报告的,请慎重使用所获得的研究报告,以防止被误导,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其报告理解和使用承担任何责任。
评级体系说明
以报告发布日后公司股价/行业指数涨跌幅相对同期相关市场指数的涨跌幅的表现为基准:
公司投资评级:
买 入: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6-12个月内超越基准指数20%以上;
增 持: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6-12个月内超越基准指数10%-20%;
中 性: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6-12个月内相对基准指数变动幅度在-10%-10%之间;
减 持: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6-12个月内相对基准指数跌幅在10%以上;
未有评级:因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其他原因,未能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行业投资评级:
强于大市:预计该行业指数在未来6-12个月内表现强于基准指数;
中 性:预计该行业指数在未来6-12个月内表现基本与基准指数持平;
弱于大市:预计该行业指数在未来6-12个月内表现弱于基准指数;
未有评级:因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其他原因,未能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沪深市场基准指数为沪深300指数;新三板市场基准指数为三板成指或三板做市指数;香港市场基准指数为恒生指数或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美股市场基准指数为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或标普500指数。
2022年4月1日 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 44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由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分析师撰写并向特定客户发布。
中国上海浦东
银城中路200号
本报告发布的特定客户包括:1) 基金、保险、QFII、QDII 等能够充分理解证券研究报告,具备专业信息处理能力的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机构客户;2) 中银国际中银大厦39楼
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证券投资顾问服务团队,其可参考使用本报告。中银国际证券邮编200121
股份有限公司的证券投资顾问服务团队可能以本报告为基础,整合形成证券投资顾电话: (8621) 6860 4866
问服务建议或产品,提供给接受其证券投资顾问服务的客户。
传真: (8621) 5888 3554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以任何方式或渠道向除上述特定客户外的公司个人客
户提供本报告。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个人客户从任何外部渠道获得本报告
的,亦不应直接依据所获得的研究报告作出投资决策;需充分咨询证券投资顾问意
见,独立作出投资决策。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及相关关联机构:
损失等。
本报告内含保密信息,仅供收件人使用。阁下作为收件人,不得出于任何目的直接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
或间接复制、派发或转发此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予任何其他人,或将此报告全部或香港花园道一号
部分内容发表。如发现本研究报告被私自刊载或转发的,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中银大厦二十楼
司将及时采取维权措施,追究有关媒体或者机构的责任。所有本报告内使用的商标、电话:(852) 3988 6333
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或其附属及关联公司(统称“中银致电香港免费电话:
国际集团”)的商标、服务标记、注册商标或注册服务标记。
中国网通10省市客户请拨打:10800 8521065
本报告及其所载的任何信息、材料或内容只提供给阁下作参考之用,并未考虑到任中国电信21省市客户请拨打:10800 1521065
何特别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或特殊需要,不能成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票据的要约或邀请,亦不构成任何合约或承诺的基础。中银国际证券新加坡客户请拨打:800 852 3392
股份有限公司不能确保本报告中提及的投资产品适合任何特定投资者。本报告的内传真:(852) 2147 9513
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阁下不会因为收到本报告而成为中银国际集团的客
户。阁下收到或阅读本报告须在承诺购买任何报告中所指之投资产品之前,就该投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资产品的适合性,包括阁下的特殊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及其特别需要寻求阁下相关香港花园道一号
投资顾问的意见。
中银大厦二十楼
尽管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都是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证券分析师电话:(852) 3988 6333
从相信可靠的来源取得或达到,但撰写本报告的证券分析师或中银国际集团的任何传真:(852) 2147 9513
成员及其董事、高管、员工或其他任何个人(包括其关联方)都不能保证它们的准
确性或完整性。除非法律或规则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外,中银国际集团任何成员不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对使用本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本报告对其中所包含的或讨论的信中国北京市西城区
息或意见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公平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声明或保证。阁下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本报告仅反映证券分析师在撰写本报告时西单北大街110号8层
的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中银国际集团成员可发布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邮编:100032
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亦有可能采取与本报告观点不同的投资策略。为免生疑问,电话: (8610) 8326 2000
本报告所载的观点并不代表中银国际集团成员的立场。
传真: (8610) 8326 2291
本报告可能附载其它网站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对于本报告可能涉及到中银国际集团
本身网站以外的资料,中银国际集团未有参阅有关网站,也不对它们的内容负责。中银国际(英国)有限公司
提供这些地址或超级链接(包括连接到中银国际集团网站的地址及超级链接)的目2/F, 1 Lothbury
的,纯粹为了阁下的方便及参考,连结网站的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份。阁下London EC2R 7DB
须承担浏览这些网站的风险。
United Kingdom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基于现状,不构成任何保证,可随时更改,毋须电话: (4420) 3651 8888
提前通知。本报告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建议或保证任何投资或策略适用传真于阁下个别情况。本报告不能作为阁下私人投资的建议。
: (4420) 3651 8877
过往的表现不能被视作将来表现的指示或保证,也不能代表或对将来表现做出任何中银国际(美国)有限公司
明示或暗示的保障。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只是反映证券分析师在本报告美国纽约市美国大道1045号
所载日期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本报告中涉及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7 Bryant Park 15楼
可能出现上升或下跌。
NY 10018
部分投资可能不会轻易变现,可能在出售或变现投资时存在难度。同样,阁下获得电话: (1) 212 259 0888
有关投资的价值或风险的可靠信息也存在困难。本报告中包含或涉及的投资及服务传真可能未必适合阁下。如上所述,阁下须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包括买卖本报告
: (1) 212 259 0889
涉及的任何证券,寻求阁下相关投资顾问的意见。
中银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及关联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注册编号 199303046Z
新加坡百得利路四号
中国银行大厦四楼(049908)
电话: (65) 6692 6829 / 6534 5587
传真: (65) 6534 3996 / 6532 3371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4503925a135491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