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
《本草精荟》:止呕祛痰圣药:半夏的功效与应用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植物半夏的块根。古医书别名颇多,如又叫地文、水玉、守田、羊眼半夏、麻芋果、三步跳、地雷公等。之所以叫半夏,乃《周礼》中有“五月半夏生”之句,按农历讲,四、五、六月为夏天,五月就是夏天的一半,此月采收,故此得名。
与半夏同类植物的中药,还有天南星与禹白附,三者都有着相同毒性。比较而言,半夏毒性小些,天南星与禹白附毒性大。因此,今天所用的半夏,多经炮制后入药。
炮制方法不同,常分为生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等。
一、半夏的功效: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辛厚苦轻,阳中阴药也。归脾、胃、肺经。功效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被誉为“湿痰要药”、“寒湿呕吐要药”。孙思邈言其为“止呕圣药”,张锡纯言其为“降胃安冲之要药”。
现代常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证的治疗。
半夏因其擅治各种“痰”邪之病,无论狭义之痰,还是广义之痰,所以应用极其广泛,而且多以治疑难杂症、顽疾重症而著称,是中药中难得之悍兵猛将。
半夏、南星可谓中药当中一对至奇之药,有着诸多典型的双向调节作用。二药即寒又温、即升又降、即润又燥、即散又敛,可治多种疑难怪病。
浙江金希聪先生曾总结,此二药有八大双向调节作用:即主筋驰,又主筋张;即主疼痛,又主麻痹;即主失眠,又主多眠;即主腹泻,又主便秘;即主多尿,又主癃闭;即主肠紧,又主肠宽;即主贪食,又主厌食;即主多汗,又主无汗,总结全面。中医之神奇,由半夏之功效上,可见一斑。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
《药性论》:“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生者摩痈肿,除瘤瘿气。”
《本草刚目》:“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长沙药解》:“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药类法象》:“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本草备要》:“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补肝润肾,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发音声,利水道,救暴卒。治咳逆头眩,痰厥头痛,眉棱骨痛,咽痛。胸胀。伤寒寒热,痰疟不眠。反胃吐食。散痞除瘿,消肿止汗。”
张锡纯言:“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纳气定喘。能治胃气厥逆,吐血、衄血。”
二、半夏的配伍应用:
1.用于脾不化湿、痰涎壅滞所致的痰多、咳嗽、气逆等证。半夏能燥湿化痰,并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之要药。常配伍陈皮、茯苓等,以增强燥湿化痰的功效,即治痰圣方二陈汤。之所以取名“二陈”,乃半夏、陈皮为中药“六陈”内之药,故而得名。
二陈汤为治痰之总剂,灵活加减,可治各类型之痰。如寒痰可佐以干姜、白芥子,热痰可佐以黄芩、瓜蒌,湿痰可佐以苍术、茯苓,风痰可佐以南星、前胡,痞痰可佐以枳实、白术。临症根据痰之所在,加导引药。为独燥痰非半夏所宜也,不可不知。
赵继宗言:“二陈治痰,世医执之。内有半夏,其性燥烈。若风寒湿食诸痰则相宜,至于劳痰、失血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
若病有寒象,痰多而清稀,可配伍温肺化饮之品,如细辛、干姜、五味子等,即治痰饮如神之名方小青龙汤。其中,干姜、五味子、半夏、细辛之配伍可以经典实用,凡风寒束肺之痰饮咳喘,用之多效如桴鼓。若病见热象,痰稠而色黄者,则常与黄芩、知母、瓜蒌等清热化痰药配伍应用。
2.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半夏即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擅长治疗寒饮呕吐,常与生姜同用,即止呕圣方小半夏汤。半夏与生姜配伍,实为中药配伍之典范,生姜既能杀半夏之毒,又可增加其止呕之力,可谓一举两得。
汪昂言:“半夏畏生姜,用之以制其毒,得姜而功愈彰。”
除了湿痰呕吐外,半夏还可以用于多种病证的呕吐。如胃虚呕吐,可配伍人参、白蜜等,即大半夏汤。胃热呕吐,可配伍黄连、竹茹等,即温胆汤;还可配伍芦根、竹茹、批把叶等清胃止呕药。如单纯性胃寒,可配伍丁香、砂仁、良姜等温中止呕药。如脾胃气滞,可配伍藿香、豆蔻等化湿药。如饮食积滞,可配伍山楂、麦芽、神曲等消食药。至于妊娠呕吐,有些医家畏其半夏所谓毒性,不敢轻易应用,实际上只要辩证用药得当,很多医家都是应用过的。常配伍苏梗、砂仁等理气安胎、和胃止呕之品。
此外,有人颠簸后或晕车船而出现呕吐,半夏与生姜配伍应用,一样也有很好的疗效。
3.用于胸脘痞闷,梅核气,以及瘿瘤痰核、痈疽肿毒等证。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结之功。治痰热互结所致的胸脘痞闷、呕吐等证,常配伍黄连、瓜蒌,如小陷胸汤。治气郁痰结、咽中如有物阻的梅核气证,无热象者,常配伍厚朴、苏叶、茯苓等,即半夏厚朴汤。治瘿瘤痰核,常配伍海藻、昆布、浙贝等软坚散结药。
今天,在各类肿瘤病的治疗中,半夏也是最常用中药之。李可的攻癌夺命汤一、二号方中,都有大剂量的半夏应用。不但应用大剂量的半夏,而且用的还是生半夏。朱良春也认为,凡痰核症之顽缠者,非生半夏不为功。盖生者性味浑全,药效始宏,如五生饮即是药性猛悍的代表方剂。二位中医大师,在半夏的认识与应用上,可谓不谋而合。 此外,半夏外用还可治痈疽发背及乳疮。《肘后方》以生半夏研末,用鸡蛋清调敷患处。
4.其它配伍应用。
半夏能燥湿和胃,配伍和胃安神的秫米(高粱米),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之证,有交通阴阳之功,即《内经》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汤。
半夏与夏枯草配伍,亦有交通阴阳,改善睡眠之效。医论曰:“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成无己言:“半夏辛散,行水气而润肾燥。”故《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润滑也。
朱良春认为,半夏还可用治吐衄诸症,不仅在于能降胃气,而因其本身就有良好的消瘀止血作用。
凡吐衄之症,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治吐衄恒喜用此药。张锡纯尤为推崇,曾自拟“寒降汤”以半夏、代赭石配伍瓜蒌仁、白芍、竹茹、牛蒡子等,治“因热而胃气不降”而见吐衄者;自拟“温降汤”以半夏、代赭石配伍白术、山药、干姜、白芍等,治“因凉而胃气不降”而见吐衄者。随症加减,疗效卓著。
此外,半夏还是古时急救之药。葛生曰:“凡遇五绝之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盖取其能作嚏也。五绝,谓缢死、溺死、压死、魇死、产死也。”
5.《伤寒论》中半夏用法:
仲景用半夏,上承《内经》本意,多用其温中化饮,降逆止呕,并疗寒热、咽痛等证。
(1)治疗伤寒寒热。常配伍柴胡、黄芩等,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方。
(2)主心下坚满。半夏温中下气逐饮,常配伍瓜蒌、人参等,治心下痞硬坚满,如小陷胸汤、小柴胡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半夏泻心汤等方。
(3)主下气,治胸胀咳逆,呕逆。常配伍干姜、细辛、五味子等,下气逐饮化痰治疗寒饮咳喘。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等方。
(4)治咽喉肿痛。半夏配伍苦酒(醋)或甘草可涤痰开痹,善治咽喉肿痛,如苦酒汤、半夏散及汤;配伍茯苓,治疗寒痰阻络之咽痛,如半夏厚朴汤;配伍麦冬,治疗火逆引起的咽喉肿痛,如麦门冬汤。
(5)治疗肠鸣。半夏下气逐饮,可治疗肠鸣,如旋覆代赭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粳米汤等方。
三、半夏的用法用量:
半夏常入煎剂,少入丸散。外用适量。
关于半夏毒性问题,首当参考仲景用法为要。《伤寒论》中用半夏者有43方,其中内服37方,外用6方。无论内服外用,皆用生半夏,用水外洗,即可入药,实可参考。然后世医家多畏其毒性,常炮制后应用。虽制后毒性有所减弱,但药力也大为降低,轻证初病,或可取效于一时,若重病痼疾,则很难取效。因此,诸多中医大家,在治顽疾重症时,常尊仲景之法而用生半夏。
李可用生半夏,经验丰富,治危急重症可做参考,一般病症还是以制半夏入药方为稳妥。李可言:“经方用半夏皆生用,汤洗可去其辛辣刺喉之弊,但汤洗也洗掉半夏稠黏润滑之液汁。《内经》言‘辛以润之’,此液汁手感滑溜,正是半夏温润的证明。故我从1961年起,凡用生半夏不汤洗,而以等量之鲜生姜同煮,制其辛辣,积48年之亲身体验,无害而有殊效。”
综合以上可知,半夏生用确有毒性,一般病症,还是用制过的半夏比较稳妥。但如治危急重症,为求药力雄厚,可承《内经》仲景之法,以诸多中医大家临症经验为参考,可用生半夏入药。
病症不同,半夏应用剂量也有很大区别,一般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如治重症,可用至几十克以上。凡大剂量应用半夏时,为求稳妥,配伍以相同剂量生姜,实为良法,最值得参考。同时多仿照附子用法,采用久煎(多煎煮半小时以上)而去毒,此法可取。
朱良春言:“生用固然有毒,但一经煎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害之有。” 半夏制法颇多,功效也有所差异。生而入药,即为生半夏,毒性大而药力也大。用生姜和明矾水炮制的为法半夏,偏于祛痰。法半夏再经生姜来制,则叫姜半夏,偏于止呕。除此外还有仙半夏、清半夏,磨碎后经过发酵,叫半夏曲,偏于健脾和胃。一般法半夏最为常用,半夏曲、清半夏等温燥性小些,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比较适合。
张锡纯言:“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即使清半夏亦有矾,以之利湿痰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愚治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然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降分量加重也。”张锡纯用半夏法值得学习。
黄元御言:“洗去白矾用。妊娠姜汁炒。”乃点睛之言。
四、半夏的应用注意:
半夏性温而燥(李可不认同这种观点,与《内经》不符),故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等证,当忌用或慎用。孕妇慎用。
自古有半夏反乌头之说,然治肿瘤重症,诸多大医恒相配伍,取其“相反相激”“以毒攻毒”之法,如五生饮。此乃中医学巅峰之学,初学者切不可盲目效仿。相关内容,前面文章已介绍过,在此不提。
汪昂言:“古有三禁,血家、汗家、渴家忌之。然亦间有用之者。”似乎等于没说。
一路艰辛
亦未曾放弃
唯独你的背影
让我哀伤
——中医实战笔记20.6.21午
#中医实战笔记#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2425900a121677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