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0日发(作者:)
LINUX软件安装步骤
1. 在Vmware 中创建一个 Linux 的虚拟机版本是 Red Hat Linux ,其中硬盘最少要有2GB 的空间 ( 建议分4GB 其他硬盘,网卡的配置和Windows 虚拟机一样即可)。
2. 把 Vmware 的光驱制定到对应的镜像文件上,我们这里是linux iso 文件中的第一张盘。
3. 启动虚拟机,由光盘进入。
在这个界面中输入 linux text 后回车才能进入文本安装界面。
4. 提示检测介质。因为我们使用的是镜像文件,所以可以直接单击 Skip 如果使用的是光盘最好还是检测一下比较好。(在LINUX 文本模式中基本都是使用键盘进行操作,鼠标也支持但是不像在Windos 中那样好用。用户可以通过Tab键和方向键来切换选项,空格和回车来确定) 如果上面选择的是Skip就会直接跳到第8步。
5. 开始检测。如果是使用的光盘CD 需要先插入CD 后在 Test 因为我们使用的是镜像文件所以就可以直接Test
6. 检测完毕。选择OK
7. 提示是否检测其他的盘。如果你为了保险起见可以继续检测,但是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8. 选择语言安装过程,在这里选择英语。(如果选择的不是英语的话,在以后的一些提示显示中会出现乱码看不懂)
9. 选择键盘类型,在这里选择 us 即可。
10. 选择鼠标类型,在Linux 这类操作系统中,经常用到三键鼠标,因此,除了选择鼠标类型外,一般还选中下面的“Emulate 3 Buttons?”,这样同时点击鼠标左右键,代表点击中键。
11. 选择安装类型。在这里我们选择第4个 Custom(定制)。
12. 准备分区。在这里选择 Autopartition 。
13. 这里会让用户选择如何处理硬盘上的原始分区。因为我们是新建的所以选那个都无所谓,但是如果在已经安装好Windows 的系统上进行安装,一般选择第三项。意思就是使用硬盘当中没有使用的空间来创建相应的分区。 在下面会让用户选择。要安装到那个硬盘中,在这里只有一个硬盘 sda ,所以直接选择即可。
14. 如果选择要删除分区,会弹出警告对话框。让用户确认是否删除该分区。
15. 完成后自动生成完成后的分区。因为是新安装的所以直接选择OK即可。
16. 选择安装的引导程序。因为GRUB 是最常用的启动引导程序,所以一般都选择GRUB。
这里选择的审美引导程序,那么以后配置的内核就是相应的引导程序。
17. 设置一些启动时候需要加载的参数。可以为空直接OK
18. 用户可以给 GRUB 引导程序添加一个口令。因为在 LINUX 中会有很多地方用到口令,所以为了使用户能够很好的记住自己相应程序口令,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程序就不需要设置口令。所以建议这里可以为空直接选择 OK。
19. 如果在系统中还安装了其他的操作系统,GRUB 可以自动识别,并显示在这个界面中,用户可以选择哪个系统是缺省启动的系统,并为每个系统起一个容易识别的名字。在这里,因为系统中只有 Linux 这一个操作系统,所以下面只有一个选项,直接选择即可。
20. 选择安装引导程序到分区还是 MBR ,在这里选择安装到分区中。(一般不安装在 MBR
上,因为安装后系统会去该 MBR ,所以选择安装在第一分区上,防止系统去改 MBR)
21. 设置网络结构。这里可以为 Linux 系统设置基本的网络配置,例如 IP 地址,掩码,DNS等。也可以采用 DHCP 的方式获得网络配置。其中 Activate on boot 项用来设置启动的时候网卡是否需要被激活。(这里建议不要选中 Use bootp/dhcp 项,意思是不适用默认的网络 IP 配置。填写的IP 地址由我们自己来配置,以自己计算机的 IP 为准)
22. 填写主机名。这项也可以为空。在安装好系统以后也可以通过 /etc/sysconfig/network 来修改主机名。
23. 设置本机的网络安全,也就是防火墙级别。一般选择中等程序,也就是缺省设置即可。不同的安全级别打开的端口和允许的连接方式是不一样的。
24. 选择 Linux 要支持的语言,为了以后使用方便,这里可以额外选择 Chinese (P.R. of
China),表示简体中文。
25. 选择登陆 Linux 后缺省的语言,这里最好选择英文,除非要用它做个人的桌面系统,否则不建议选择中文。
26. 时区设置。在这里选择 Asia/Shanghai。因为没有 Beijing 所以选择Shanghai。如果设置错误,会发现Linux 里面的时间会快或者慢几个小时。
27. 设置 root 的口令。(在Linux 中 root 就相当于 Windows 中的Administrator ,是超级用户拥有最高的权限,但是由于 UNIX 操作系统的一些权限开放比较大,因此 root
所能做的操作也要比Administrator多很多。Linux 中规定口令最短要6位,因此这里的口令不能为空,而且一定要牢记住这个口令。)
28. 口令加密方式。这里使用缺省的设置就可以了。
29. 如果在第11步的时候选择的安装方式是 Custom才会出现这里的步骤。选择安装包。这里主要选择Administration Tools,Development Tools, GNOME Desktop
Environment ,Kernel Development ,PrintSupport 。其他的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如果选择了 Select individual packages ,便可以进入到第30步选择更细致的软件安装包。(注意不要超过分区的容量,否则在安装时无法安装会给出超出内存容量的提示)
(这里选择的包袱多少直接决定了后面配置bugzilla的步骤,所以建议最后多安几个包,不然到时配置bugzilla时每个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依赖是真的会让人发疯的。有的模块你根本就找到不到在哪里。)
30. 选择安装单独的包。这里方括号中显示“o”,表示项目被部分选择;方括号中文空的表示子项目录没有被选中;方括号中显示“*”表示子目录全部被选择。
31. 选择完成后,系统要校验选择的包之间的依赖关系。
32. 准备开始安装,同时会生成一个日志文件 ,放到 /root 目录下面。
33. 拷贝文件的详细进度表
34. 在拷贝完所有选择的包以后,系统会提示用户选择是否制作一个启动盘。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可以不制作这个启动盘,但是如果是多系统混合安装的,建议制作一张启动软盘。选择 Yes 进入下一步进行操作。
35. 如果选择Make boot disk ,就会开始制作启动盘;如果选择Cancel ,则进入到下一步。
(如果在第29步安装包时没有选择系统默认安装的X window包的话,那么就不会进入到第36步,直接就安装结束,重新启动系统。)
36. 配置显卡信息。这里直接选择OK 就可以。对于桌面用户而言后续的几步比较重要,因为这些步骤将直接影响到最后X window 是否可以启动。但是对于服务器而言,很少会启动X window,因此这几点不是重点。同时因为是在虚拟集中进行安装,因此,这个时候是无法完全配置好X window 的。
37. 判断显示器的类型,这里直接选择 OK 就可以。
38. 选择 X window 的显示分辨率和色深。同时还可以选择在缺省情况下启动 Linux 时进入图形界面( Graphical )还是文本界面( Text )。在这里选择文本界面( Text )。(如果选择的事图形界面那么在进入系统后就是图形界面。其实这里的选项就是制定Linux的系统运行级别。)
39. 安装完成,选择OK 以后重新启动 Linux。
40. 进入登陆界面,表示安装已经成功。在这里以root 的身份登陆Linux系统,口令就是之前27步u设置的口令。(注意:在Linux登录系统中的密码口令输入时都是看不见的,所以当你输入时没有给出任何显示时不要以为自己没有输入) 如果在第22步时填写了主机名就会显示出来,没有填写就是会使系统名:“localhost”
1. 启动安装好的Linux ,并使用日root登录。
2. 在界面中输入“ifconfig”,判断网卡是否启动。
3. 输入“netconfig”,启动网络配置向导。
4. 选择Yes,进入配置界面,选择使用动态分配IP地址或按教师要求进行配置。
5. 单击OK。
6. 使用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命令进入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目录,并使用命令列出文件。
7. 使用命令vi ifcfg-etch0 来修改该文件。
8. 将光标移用到文件末尾并输入“a”,回车后,加入如下内容:
check_link_down(){
return 1;
}
添加完毕后按Esc键,输入命令模式,输入“:wq”后存盘退出。
添加的内容对于有些机子不添加也可以使网卡正常启动,具体的还是要看机子的性能不同。不过建议最好还是都加上。 9. 输入命令ifup eth0,判断网卡是否可以启动。
10. 输入“ifconfig”,判断网卡的IP地址,确认网卡可以正常使用。
11. 使用 vi /etc/sysvconfig/network 命令打开network文件。修改HOSTNAME=本机的名字。(注意,这里的名字药避免和其他计算重名,一般使用学号加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名。修改后的主机名必须重新启动系统以后才会改变。)
12. 使用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命令重新启动网络配置。(在Linux类操作系统中不像Windows系统修改了某些设置以后一定要重新启动操作系统。大部分修改都不需要重新启动操作系统,只要重新启动修改过的这个服务就可以。)
1. 在vmware中巴samba安装文件的镜像文件影射为光驱。
2. 使用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命令把光驱载入文件/mnt/cdrom 中。
3. 使用 cd /mnt/cdrom 命令进入 /mnt/cdrom。
4. 列出当前文件夹内容,并使用 rpm –ivh 命令安装samba服务。(rpm后面参数i表示安装;v表示安装时列出的信息;h表示显示安装的进度。在安装文件时参数vh可以不使用,但是i是必须使用的。注意,安装的文件名字可能会有变化,以自己本地机器的文件稳准。)
5. 使用 nmblookup 主机名 命令来查找网络当中其他主机的IP地址,如果不是显示该命令,就表示samba已经安装成功,如果能够成功找到主机的IP地址,表示网络配置也正常。(注意,确认确实有要查找的主机并且已经开机。)
6. 使用 umount /mnt/cdrom 命令断开与光驱的连接。
7. 使用 cd /etc/samba 命令进入,备份文件。
8. 使用 vi 创建新的samba配置文件,并输入如下内容:
[global]
workgroup=Test
netbios name=sambasvr(新用户输入这个即可)
guest only=yes
guest account=root
security=share
[test]
path=/
writeable=yes
guest ok=yes
注意:netbios的名字是可以更改的,但是不建议新用户去改。因为在Linux中改的很多文件需要名字都是一致的,所以一般不太了解的用户不要去改。
9. 使用testparm命令测试配置文件是否正确,如果发生问题,需要检查配置文件。
10. 通过命令ntsysv 在服务列表中关闭iptables服务,并打开samba服务。注意samba服务在列表中的名字是smb。
11. 使用reboot命令重新启动Linux系统。
12. 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运行”对话框中输入主机名来链接Linux操作系统。这里的主机名是sambasvr,在实际操作当中需要变成开始设置的主机名。
13. 在出现的“连接到”对话框中,不需要输入密码,直接确定即可打开服务器。以后出现的类似对话框也不需要输入密码。
14. 当出现服务器的共享目录后就可以认为samba配置成功,用户可以访问对应目录当中的内容。
15. 在虚拟机当中把第一张安装盘镜像影射成光驱。
16. 使用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命令把光驱载入。
17. 使用 cd /mnt/cdrom/Redhat/RPMS 命令进入到RPMS目录中。
18. 使用 ls |grep 命令
19. 使用 rpm –ivh 命令安装Apache。
20. 使用cd /etc/httpd/conf 命令进入conf 目录。
21. 使用 ifcongfig命令显示当前IP地址。
22. 使用cp 命令备份一份配置文件。
23. 使用vi 命令打开文件。
24. 使用 /ServerName 命令查找ServerName字符串,并修改参数ServerName
192.168.5.132:80。存盘退出。(注意输入的IP地址是自己虚拟机的IP地址)
25. 如果没有这一行,启动Apache服务的时候会出现下图所示的错误。
26. 使用命令httpd –t检查配置文件语法是否正确。
27. 修改/etc/hosts文件,添加一行“192.168.132”(注意输入的IP地址是自己虚拟机的IP地址,而且后面的名字也要和主机名一致。)
28. 使用 service httpd restart 命令启动Apache服务。
29.
1. 把 Samba和Apache 都配好。
2. 把 Bugzilla 从服务器拷贝到本地的虚拟机 LINUX 根目录下的 tmp 下(拷贝到那都可以只要记住拷贝的路径就可以)
3. 先在LINUX下把刚拷贝过来的 bugzilla 解压缩。(如果后缀名是 的文件都要先解压缩后才能在安装。使用的命令格式是tar zxvf 文件名。注意参数使用顺序可以随便但是参数f 后面一定是跟着要解压缩的文件名。书上有提到gzip也可以解压缩文件,但是它只能用于文件后缀是.gz的文件,而不在后缀是下使用。其中参数x表示解包;z表示该文件是一个压缩文件,需要调用外部程序进行解压缩;v表示解压缩过程中显示文件名;f表示后面要指定的包文件名。对于tar的其它参数,可以通过man命令来查看详细帮助。在安装同时也要先进入到解压缩后的文件内才能开始安装。)
4. 解压缩完毕后进入解压后的文件内使用perl 先PERL一下看看需要安装那些必要的文件。(最好在进入bugzilla-modules 中看一下 perl-moudles 安装注意事项文件)。
5. 完成第4步后解压 安装。(最好进入文件后先使用命令 ls 看看文件内有没有 文件。如果有就使用 perl 。perl完后分别依次使用make ; make test ; make install;命令进行编译,测试和安装,如果没有
文件就使用 ./configure 接着和PERL一样使用 make ; make test ; make install;命令进行编译,测试和安装)
6. 使用 make 命令来编译模块。
7. 使用 make test 命令来测试模块。
如果显示All tests successful,就表示模块没有问题,可以安装。
8. 使用 make install 命令来安装模块。
9. 回到 bugzilla 文件内,再使用 perl 看看以上安装的文件是否都已经安装好。只要安装好了就显示的OK。(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安装上文件,就每安装完一次文件就回到 bugzilla 文件内使用 perl 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安装上。)我在做完这步回到modules文件后没有解压缩过的文件全部消失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又重新把没有解压缩过的文件再拷贝过来。这就是Linux系统中的一个BUG。
10. 完成第8步后解压安装(.其实所有的文件不一定要按照规定顺序安装,在安装时看看每个文件的提示需要依赖那些文件后再安装也可以。)
每次解压完后的文件都会生成新的文件夹。
11. 解压 安装。
12. 解压 安装。(安装这个文件时依赖于 gcc。 gcc文件在 linux iso
里的第2张盘上。)
13. 解压 安装。
程度
14. 安装MYSQL的3个文件分别是MySQL-client; MySQL-devel; MySQL-server。(这3个文件的安装顺序先后无所谓。这3个文件后缀是rpm所以不用解压可以直接使用rpm
–ivh 文件名 进行安装。安装 MYSQL 时依赖于 perl(CGI), perl(DBI),
perl-DBD-MYSQL, perl-DBI 这4个文件)。
15. 启动MYSQL。连接到命令mysql –uroot –q。口令为空,直接回车即可。
16. 进入后创建BUGS数据库和BUGS的用户。(2.18rcl以后的版本不用自己创建数据库,但必须创建BUGS用户,在创建BUGS用户时一定要创建正确,否则无法实现邮箱的输入。)
在创建BUGS用户时使用的命令还可以是:GRANT ALL PRIVILEGES ON bugs.* TO
bugs@localhost IDENTIFIED BY „ ‟ ;这个命令和书上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书上是分别把一个个权限给用户,而这个是直接一次性把所有权限给用户。
在创建时要注意的有2点: 1.是bugs@ 后面跟的名称需要和localconfig 文件里的
$db_host =‘localhost’一致。 2.是‘’里输入的是用户名的密码。这里输入的密码也需要和 localconfig 文件里的 $db_pass = ‘123456’一致。当然这2处都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必须都要改成一致的。
17. 解压 安装。
18. 解压 . 安装。(在安装这个文件时之前必须先使用unset
LANG命令不然就无法安装。没有使用unset LANG命令编译时系统会提示出停止stop.) unset 是要删除一个函数或一个变量。
在安装DBD时有些机子安装不上是因为还依赖一些文件就是,但是有些机子在安装DBD时不出错误,却会在安装接下来的gd文件时提示出错误。这还是个每台机子的性能不同而定。
19. 解压 (安装这个文件时依赖于 gcc。 gcc文件在 linux iso 里的第2张盘上。)
20. 解压 安装。 (安装之前必须先在本地的LINUX目下/usr/local 创建/man/man1。如果不创建这2个文件夹就无法安装。因为安装这个文件时最后1个文件是要储存在这个目录下的。如果没有创建这个2个文件夹系统会给出提示的。)
没有在/usr/local下创建/man/man1文件就无法安装。
创建了/man/man1文件后可以安装。
21. 解压 安装。(安装的 GD文件依赖于文件,所以安装前先安装 gd。在使用perl 命令时会出现一些选项,这里的全部选择默认回车即可。)
22. 解压 安装
23. 解压GD 安装
24. 解压 GDGraph-1.43 安装
25. 解压 安装
26. 解压 安装。在安装时会出现许多选项让用户输入,所有输入都输入系统所默认的就可以。(这里也会出现让用户输入的信息。全部选择默认选项,直接输入回车即可)
27. 将之前创建在tmp下的 bugzill-2.18 文件复制或者前切到 /var/www/html 改名为
bugzilla
28. 修改/var/www/html/bugzilla文件下的localconfig文件(此文件必须先 perl
后才会生成)
修改localconfig文件中的程序有:第一处改前 $index_html=0;
改后 $index_html=1;
第二处改前 $db_pass=‟ ‟ 改后 $db_pass=‟ 123456‟
19. 进入 /etc/httpd/conf 修改 文件。(这个文件里一共要改4处)
20. 进入文件后使用 / Options FollowSymLinks AllowOverride None
第一处修改:在上面内容最下面另起一行添加:
Options ExecCGI FollowSymLinks
ALLowOverride Limit
Order allow,deny
Allow from all
第二处修改:使用 /AddHandler 查找到 AddHandler 去掉全面的 #
注释
第三处修改:使用 /DirectoryIndex 查找到 Directoryindex
在这句最后面加上
第四处修改:使用 /ServerName 查找到 ServerName :80 在这句之后另起一行输入 ServerName 192.168.5.132 IP地址以自己的机子为准。
21.修改完文件后再次在/var/www/html/bugzilla目录下使用perl 命令
20.完成后就在Windon界面下使用IE直接访问输入192.168.5.132/bugzilla 输入的IP是自己虚拟机的IP。(如果网页打不开,可能是因为 Apache 的 httpd 没有启动,所以在进入网页之前最好先启动 Apache 的 httpd 服务 命令是 service httpd
restart。如果一切都配好能打开IP的网页却打不开 bugzilla 的网页的话那么可能是权限不够,可以去改一下自己的权限就可以打开了)
备注:其实所有的配置文件在 Windoes 界面修改更好,但是打开方式必须是写字板或EditPlus 最好使用 EditPlus。
如果不想每次手动开启你想开启的服务,可以使用 setup 命令打开后选择 System
services. 进去后选择你想要开启的服务。这些要开启的服务必须是已经安装上了的。
也可以使用 ntsysv 命令进行开启。
修改bugzilla网页上的静态图片:
1. 使用SMB服务在Window界面运行输入自己虚拟机地址打开test文件。
2. 把自己想要改变的图片复制到到testvarwwwhtmlbugzilla目录下。
3. 进入到 testvarwwwhtmlbugzillatemplateendefault 目录下,用写字板打开文件。
4. 用写字板打开文件后,使用Ctrl+F弹出查找兑换框,输入
改前
改后
5. 在Window界面用IE打开bugzilla网页//192.168.5.132/bugzilla 网址的IP以自己的IP地址为准。
没有改之前的bugzilla网页图
改过之后的bugzilla网页图 2008年6月27号
曹 鑫
内核编译和安装:
1. 进入/usr/src/linux-2.4目录。(如果进入到/usr/src后没有linux-2,4这个目录就需要安装一个文件。这个文件在第2盘上。这个文件在一开始安装LINUX系统时就可以安装上。在选择安装包时有一个文件是Kernel Development 一开始就安装上这个文件了在进入到/usr/src/时就时linux-2.4不需要再安装
)
2. 运行make mrproper 命令清理源代码树。
3. 运行 make menuconfig 命令,进入到文本窗口交互方式进行内核配置。配置内核后存盘退出(具体配置详见书P139—P144)
4. 运行 make dep 命令生成依赖关系。
5. 运行 make bzImage 命令编译内核。
6. 运行 make modules 命令编译内核模块。
7. 运行 make modules_install 命令安装内核模块。
8. 运行 make install 命令安装内核。
注意:除了配置内核外,整个编译过程的时间合计约在30分钟左右。(具体看你如何配置的内核,也可能有时间更长的)。所有的内核与模块的编译,安装过程序必须按照以上8步依次进行,不要改变相应的步骤,否则会出现意外结果。如果出现意外结果可以将第3步中的 make menuconfig 命令改为 make oldconfig 命令,根据现有的配置文件生成新内核配置文件。在运行make oldconfig 命令前应先运行 make mrproper 命令。 在执行 make
bzImage 命令前可以通过修改 Makefile 文件中的 EXTRAVERSION 变量值来修改新编译内核的版本标志,在缺省状态下 EXTRAVERSION=-8custom。
内核编译安装好后,重新启动虚拟机就会在启动画面多出一个你新编译安装的内核:
内核配置启动:
内核配置启动引导程序有2个,1个是GRUB(Grand Unified Boot Loader); 另1个是LILO(Linux Loader)。一般都是使用前者GRUB是最常用的启动引导程序。而后者是最古老的启动引导程序。
使用GRUB 命令从配置内核启动
1. 进入/etc/目录。
2. 将 文件复制成 文件。
3. 用vi 命令打开 文件。
4. 编辑 文件增加以下内容:
title Red Hat Linux (2.4.20-8custom)
root (ha0,0)
kernel /boot/vmlinuz-2.4.20-8custom ro root=LABEL=/
initrd /boot/
5. 退出 vi 并保存 修改结果。
6.
7. 以 root 用户身份运行 grub 命令。
8. 运行命令 find /boot/grub/stage1, 假定回车后返回的结果味(hd0,0)。 去掉boot后成功。
9. 运行命令 root (hd0,0)。
10. 运行命令 setup (hd0)。
11. 运行命令 quit。
12. 重新启动计算机。
备注:在第7步中,如果执行命令返回“find not found”的错误信息,那么用户可以尝试去掉路径名称里的/boot。
Lilo的内核配置和grub内核配置没有什么太的差别就是在内核文件里添加的内容不一样。因为我没安装lilo的内核所以没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如果想要试一下lilo的内核配置可以按照下面步骤配置就可以。
使用lilo命令从配置内核启动
1. 进入/etc/目录。
2. 将da 文件复制成 文件。
3. 用 vi 命令打开 文件。
4. 编辑 文件并增加以下内容。
image=/boot/vmlinuz-2.4.20-8custom
label=linux-8custom
initrd=/boot/
append=”root=LABEL=/”
5. 退出 vi 并保存 修改结果。 6. 以 root 用户身份运行 lilo 命令。
7. 使用 reboot 命令重新启动计算机。
我们还可以通过同内核配置把Linux的启动画面改成我们喜欢的画片。
1. 先选择好自己想要换的图片。把图片复制到 /boot/grub 目录下。我这里使用的图片是windows-4
2. 然后在Linux 系统中进入到 /boot/grub 目录下查看文件是否已经有了。
3. 使用 convert –resize 640x480! –colors 14 命令处理图片。把图片处理成结尾为 .xpm 的文件。(在Linux系统的开机启动画面只支持格式尺寸是640x480,结尾后缀为.xpm的图片,同时只支持14色彩。而且在开机画面的图片必须是静态的图片不能为动态。如果不按照以上格式的命令处理图片,那么在开机启动的画面就会是黑屏或者图片不清晰。)
4. 使用 gzip 命令把 文件压缩。
5. 使用 vi 命令进入到 /etc/
6. 修改splashimage=(hd0,0) 这行把这行后面的路径改为你图片所在的全路径。 改前是:splashimage=(hd0,0)/grub/
改后为:splashimage=(hd0,0)/grub/
如果你怕启动画面时间太短可以把timeout 这项后面改一下。时间单位以秒计算。
7. 改完之后保存退出。重新启动Linux 。
8. 重新启动后启动的画面就会变成自己喜欢的画面了。
Linux基本网络配置:
修改网络参数有2种方法:1是使用 netconfig 工具修改;2是使用网卡配置文件修改。
使用 netconfig 工具修改网络参数:
如果SMB配置的没有问题就不需要作1-4步。直接按照第5步走就可以。
1. 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 netconfig 命令回车。
2. netconfig 将会显示初始界面,选择Yes 。
3. netconfig 工具显示网络信息设置界面,按Tab键将光标移动到 IP address 栏依次填写主机IP 地址(IP address),网络掩码(Netmask),缺省网关(Default gateway),主要域名服务器(Primary nameserver)。填写完毕后选择OK。
4. 使用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命令重新启动网络。
5. 使用 ifconfig 命令查看网络设备信息是否能够获得刚才设置相关信息。
6. 查看网络是否已经连通。使用 ping –c 4 192.168.5.132 命令(IP地址以自己实际的IP地址输入)来测试与网关是否畅通,如果发出的包能够收到返回信息,则表明网络已经连通。
7. 使用 ping –c 4 192.168.5.1 命令检测与外部主机是否能够通信。(输入的网址是在外部可以打开的)。
使用网卡配置文件修改网络参数:
如果SMB配置的没有问题就不需要作1-4步。直接按照第5步走就可以。
1. 使用 vi 打开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文件准备编辑。
2. 修改文件中的 IPADDR=192.168.5.132 ,GATEWAY=192.168.5.1,(IP地址以自己实际IP地址输入)。
3. 修改完毕后使用 :wq 命令保存退出。
4. 使用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命令重新启动网络
5. 使用 ifconfig 命令查看网络设备信息是否能够获得刚才设置相关信息。
6. 修改 DNS 信息,用 vi 打开/etc/ 文件准备编辑。
7. 修改 nameserver 项后面的值为 192.168.5.1(IP地址以自己实际IP地址输入)。
8. 使用 ping –c 4 192.168.5.132 命令(IP地址以自己实际IP地址输入)检测是否可以和网关机连接。
9. 进一步使用 ping –c 4 192.168.5.1 命令 ping 外部域名,检测DNS解析是否正常,如果能正常 ping 通外部主机,则说明DNS设置正常。
查看本地路由路径:
1. 首先使用无参数的 route 命令查看本地路由表,所有非本网断的通信请求将通过该网关出去。
2. 使用 route –C 查看当前系统的路由缓冲表。
3. 使用 traceroute 命令查看到本地目标主机的路有信息。
4. 使用 traceroute 192.168.5.1 命令查看目标主机的网络路由路径。
配置Squid:
1. 先使用 rpm –qa |grep squid 命令看看是否已经安装了Squid。
2. 如果安装了就直接进行第3步,如果没有安装就选择第1张盘,用 rpm –ivh 命令安装上 文件。
3. 使用 vi 打开/etc/squid/ 配置文件。
4. 去掉 #Default: 下面 #cache_mem 8 MB 前的注释#号,修改缓冲内存的大小,一般为主机内存的1/3。(对于我们使用的虚拟机8 MB 内存差不多就是主机内存的1/3,所以不需要改)
5. 去掉 #Default: 下面 #cache_dir ufs /var/spool/squid 100 16 256 前面的注释#号。
6. 去掉 #Default: 下面 #cache_effective_user squid ;#cache_effective_group squid
前面的注释#号。如果 cache_effective_user squid 和 cache_effective_group squid 最后结尾部是 squid 就将后面该位 squid 。
7. 去掉 #Default: 下面 #http_access allow all 前面的注释#号,如果 http_access 后面不是 allow all 就把后面改为 allow all ,即允许任意客户端访问。
8. 改变 /etc/squid 目录的所有者为 squid 用户和组,以便 squid 用户能够对该目录进行操作。注意,当此目录为 Squid 的安装目录时才需要进行这个操作,因此这个操作通常在单独安装Squid 后才需要进行。(这个步骤我们在安装LINUX系统时应该都安装好了,所以不需要做这一步)
9. 在目录 /usr/sbin/夏使用 ./squid –z 命令初始化缓存目录。
10. 在目录 /usr/sbin/夏使用 ./squid –D 命令启动 Squid 后台服务进程,使用 –D 参数避免 Squid 服务器进行 IP 地址到域名的反查。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688985426a191698.html
评论列表(0条)